永生的眼睛教案
③父親這兩番話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
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3 父親的話的影響
① 父親的話不但使琳達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影響著溫迪。請學生讀出溫迪的話。
②出示課件:“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③溫迪得知媽媽捐贈了外公的眼睛角膜后是怎樣的態度?(驕傲) 引導學生帶著驕傲的情感朗讀溫迪的話。
⑤如何理解“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這句話?
指名回答
父親留下的不僅是他的一副眼睛角膜,更好似他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關愛生命的精神。
(四 )故事補充
1 同學們,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沒有結束。下面請大家靜靜地看一看文的結尾。
出示課件: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
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親愛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 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如果哪位被捐獻者有機會到我們的家鄉一游,并且愛上了馬,坐下描繪它們,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誰。我的金發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3 看到故事的這個結局,此刻你最想說些什么?與同桌交流。
4 老師這樣有一首詩歌,就是其中一位受捐獻者寫給溫迪的。
出示課件:
最美的詩章也無法表達我內心的感慨,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
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
我想到了盲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像她想象的一樣用三天寶貴的時間,
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
去看看初生的旭日,
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運的,海倫•凱勒沒有實現的夢想我卻圓了,
因為你——溫迪,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五) 情感升華
1 現在你如何理解“永生的眼睛”?
2 指名回答
永生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眼睛,他們那種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關愛生命的精神也將得到永生。
(六 )課外延伸
1 課件出示我國及國外一些眼睛角膜的捐獻情況:
資料一: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資料二:目前美國有超過84 000多名患者登記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登記等待患者。2004年僅有30%的等待者獲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須繼續等待他們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個人會因為無法等到器官移植而喪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