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雜談
請看《自然之道》一課教學片斷2:
師:現在咱們來個自由討論式發言。針對這些問題想發表看法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說“我想說”;想把自己讀得最棒的片斷讀給大家聽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說“我想讀”;想提出新的問題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說“我想問”。
生1:我想說。我從“向導若無其事的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這樣的!币痪湓捴畜w會出向導是知道后果的,因為面對嘲鷹馬上就要叼走幼龜偵察兵的危急時刻,其他同伴都焦急了,催促他快想辦法,而他卻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他認為這是應該發生的,不必去管它。
生2:我補充一點。這句話中“自然界之道”,是指保持生態平衡的一條生物鏈。嘲鷹吃龜,龜吃魚,魚吃蝦,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向導是深深懂得這一規律的,因為課文開頭已交待他是一名生物學家。
生3:我不同意你們的意見。你們看課文最后一句:“終于,向導發出了他的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樣做,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睆倪@里可以看出向導多么后悔,多么傷心,從這一點可以推想他事先是沒有預計到會有這么多幼龜被吃掉的。
……
學生挑起了矛盾,雙方展開了激烈辯論。
師順勢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句論證自己觀點,雖然討論仍沒有結果,但學生通過爭論已深深體會到:這件蠢事讓向導和七個旅行同伴產生了深深的自責與內疚,體悟到人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好心辦壞事。
師:食肉鳥到底是怎樣蠶食幼龜的呢?課文中沒有描寫,能想象嗎?(放音樂想象畫面──舒緩的音樂把學生帶到了陽光明媚的沙灘……突然,旋律加快,出現了眾鳥嘶鳴、撲翅、啄食的聲音,生凝神聽之。)
生1:我仿佛看見了鋪天蓋地的食肉鳥突兀而來,它們狠命地啄著幼龜,把幼龜叼起到半空,再扔下來,我聽見了幼龜的慘叫聲。
生2:我仿佛看見許多幼龜正急忙爬向大海,突然許多食肉鳥撲上來,用爪子抓,把幼龜翻過來,用嘴啄它們鮮嫩的肉,一瞬間,沙灘上一片鮮紅,只剩下一堆幼龜殼。
……
此時生神情嚴肅,師順勢指導朗讀,感悟“我們”見此景后的震驚與一切都過去以后的悲哀、自責、內疚之情,教學達到高潮。
此教學環節在生集體交流中,老師在“導”上下功夫,挑起矛盾,激發想象,學生在爭辯中,能積極地想、獨立的想,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課文情景中,讓自己與作者做心靈的溝通,同作者一起去觀察、體會、思考,并反復吟誦文字材料,此時文字符號在生眼中就攜帶了感情與韻味。
“拓展認知”階段:在學生充分展示探究成果后,還要經過“反思”環節,使比較零散的鎖碎的探究成果更系統、完整,通過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整理,內化自己的認知,并把新的認識延伸擴展,進而形成一定的能力?赏ㄟ^加大探究難度、理解新的閱讀材料、進行小練筆等形式拓展訓練。
例如執教《自然之道》一課后,留給學生一個拓展性作業:
請你從中任選一題完成:
1、那些活蹦亂跳的幼龜怎樣成為食肉鳥口中之物的,你豐富的想象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請用一段話寫下來。
2、今天課堂上還有許多想問的問題,或者你感興趣的問題沒得到解決,請你課后重點研究一個問題,并把研究結果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