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雜談
【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小學 殷丹】
〖發揮創新的潛能──質疑是中國〗
《自然之道》這一課,在課后質疑中,有一學生提出:向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這問題提得多棒呀!其實,向導的態度、做法也是一個激活學生思維發表個性化感受的引發點,可以引起課堂的爭辯。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又有了善思善問的能力,才會迸射出這樣的智慧火花。我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隨即說,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課后,大家先把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好好地去思考思考,下節課,大家再來交流。這樣一來,給學生有了較多的空間。學生能明白: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大自然中的現象是十分復雜的,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要亂作決定或指揮;當人自作聰明時,就可能以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聰明反被聰明誤等等;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對學生的不同見解,加以引導,最終學生都能明確做事情要遵循“自然之道”。
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要堅持正面引導,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想出好的解決辦法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問題,解決辦法不甚滿意的學生也要加以肯定。下面,我獻上幾句課堂質疑時的教法用語,供大家參考:
1、你們現在真能問,能問在點子上,能抓住要點來提問。
2、今天我們的討論已大大地超出了課文的范圍,反映了我們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及強烈的求知欲望。
3、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請大家看看是不否有答案。
4、“學貴有疑”,問題是思考的產物,你們的問題提得很好,很有質質量,這是善于思考的結果。
5、我們同學的思想變得很敏銳,這些問題提得很好。
6、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讓我試著回答,也不一定準確。
7、你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
8、有些問題,我們可先問自己,自己有能力解決的,就不必向別人提出,讓我們試試看,剛才新提出的問題,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這是江總書記所說的。讓我們就從“質疑”這里開始起航,用親切、真誠的態度與學生平等相處,熱情洋溢地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充分發揮創新的潛能。
【安徽宿松縣二郎鎮中心小學 周其星】〖有生亦寒〗
在閱讀《自然之道》一文時,我們在批判把領頭的小龜抱回大海這樣的做法實在是愚不可及的時候,亦寒站起來說:“我覺得向導他們做得不對,既然你已經抱了一只小龜,就該多抱幾只啊,畢竟能多救一只就多救一只嘛,這樣,哪怕有不少的小龜被食肉鳥吃掉,但是也有足夠數量的小龜可以回到大海,保證海龜能夠繼續繁衍生存下去。”
他的話引來大家的思考和反擊:“不對,我覺得,即使我們不把小龜抱回大海,其他小龜還是逃脫不了受攻擊的命運,食肉鳥早就在那里等著呢,只要你爬出來,就會遇到它們的襲擊,因此,小龜返回大海必須付出代價——損失相當數量的伙伴,這是自然規律,決不是因為我們的參與就能改變的,也就是說,我們并沒有害它們。”如此信誓旦旦,令人無法反駁。
“對啊,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我們應該保持敬畏之心,只有尊重自然的規律,才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我想趁機總結以明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