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雜談
生1:我有一個疑問,那只探出腦袋偵察的小海龜我們不救它,它也可能被嘲鶇叼走啊,結果不也是一樣嗎?其它的小海龜不照樣會成為食肉鳥的美食嗎?
師:對呀,小海龜自己被叼走,其他的小海龜不也要被食肉鳥飽餐一頓嗎?
(生一下子安靜下來,緊接著是小聲嘀咕“對呀!”)
師:好了,讓我們一起帶著這個疑問再認真仔細地讀讀課文,看看你能從課文中發現什么?
(生邊讀邊做批注)
生2:通過仔細讀文,我認為那只偵察龜不可能被嘲鶇叼走。
師:為什么?
生:我是從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發現的,因為課文中說:“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小海龜只是把頭探出巢穴,它的身體還在巢中,嘲鶇不可能將他叼走。
生3:還有,它在探出頭來時非常謹慎。
師:課文哪里描寫了小海龜探出頭來時非常謹慎?找出句子讀一讀。
生4:“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從“探出”“欲出又止”“躊躇不前”可以看出它非常謹慎。
師:讀得真仔細,抓住了句子中的重點詞語。
生5:還有從“啄”字也可以看出,嘲鶇很難將小海龜叼走。課文上說“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因為“啄”只是接觸而已,只有“叼”才可能把它叼走。
生6:我從“企圖”一詞也可以看出,小海龜不可能被嘲鶇叼走,“企圖”說明只是想而已。因為小海龜只是把頭探出巢穴,它的身體還在巢中,它被嘲鶇啄后完全可以回到巢中,嘲鶇拿它沒辦法。
師:就是說嘲鶇不可能把偵察龜叼走。
生7:小海龜被啄證明外面不安全,它會返回巢中告訴其它的小海龜,小海龜就不會成為食肉鳥的美食了。
……
在以上教學片段里,學生分別提出小海龜們會成為食肉鳥的美食的問題和偵察龜不會被叼走的問題,老師沒直接解答問題,而把問題反拋給學生們去回答;在學生們回答問題過程中,老師只是盡自己作為語文教師的責任,從對語言、文詞把握與理解的角度對學生的發言作了精短而恰當的評價。
“拋球回應”策略具有廣泛的課堂使用價值,實際上也是一種比較具有本質意義的教學技巧。它使學生居于學習主人地位,而使老師居于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地位。當然,不排除會產生學生也解決不了問題的情況,這時,教師就該站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幫助者。把握這二者的辨證統一,正是高明教師之高明所在。
《自然之道》教學中備而不實的遺憾
俗話說得好,有備無患,雖然教學過程時時有遺憾,但由于對教材分析得不透,學生固有的知識把握得不準,也就是課前了解得不全面而上課,那個遺憾就大了,《自然之道》這一文教后就有這種感受。課文雖已教完,但總覺得有點不舒暢:課堂沉悶,學生啟而不發,理解不深刻。回顧教學過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假如在一節課中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么,這個課堂就缺乏生機和活力。這節課我估算了一下,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占著不小的比例。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同時課前沒有布置學生搜集資料,致使學生思路不開闊,對提出的問題談的不深刻或者無話可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