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雜談
從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看,當今世界教育現代化的主導觀念之一就是教育“人性化”。它強調在當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必須體現對人性、對人生的關懷和探索,關注學生的人格健康和諧的發展,使之達到人格的完善。這也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課題。我們班的孩子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及家庭教育過多地關注的是孩子身體的成長,體質的健康,對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構建缺乏有效的關注和引導,而兒童時期的人格構建是一個人完善人格形成的基礎,一旦“地基”沒有打好,上層的建筑怎會不出問題?因此,教育必須從外界進行干預。
在這些言論出現的課堂上,我首先及時地對孩子的想法做了糾正,并且正面地給他們正確的引導,給他們肯定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答案。接下來,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我特別關注這些道德認知出現偏差的孩子,讓他們多與同學合作,在互相幫助中建立對他人的體諒和對生命的珍惜。
我也知道要喚醒已經沉睡的良知,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學校教育甚至還面臨著來自家庭和社會不良影響的對抗和顛覆,但要糾正要挽救,我們必須有信心、有決心,更要有恒心!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小學 張雪靜】
〖一顆美麗的樹──赴京學習體會〗
枝葉之繁茂翠綠。
語文課就像一棵樹具有過程性、生發性、延伸性,給學生以獲得知識的時間與空間,給學生以智慧的點撥與啟發,給學生以更多的升華情感的機會,他們在課堂上才會生發出繁茂而翠綠的枝葉。
蓄積力量,注重對文本的品味過程。
課堂生命力的生發是以品味為基礎的。劉毅老師執教的《自然之道》一課中,通過學生自讀、劃出相關詞語、填空體會情景、觀看課件交流心情以及感情朗讀的方式來解讀向導那句“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從而體會人物的痛心與無奈,體會尊重自然規律的道理。學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層層深入的思索與感悟,蓄積了情感與能量,達到了對文本的由淺入深地品味。
【福建省廈門市康樂小學 吳潔 蘇文木】
〖小學“自主性探究式課型”實踐策略〗
關于優化教師的“教“的策略。
教師的教,是一種職業行為。它有很多傳統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毫無疑問,教師的教要適應本課型,要適應教育的新發展,不但要繼承傳統教學經驗的精華,更要善于學習,不但反思教學,力求把新的教育理念運用于課堂教學上。教師的教學優化,歸根結底只能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上下功夫。本組策略就是如此。
策略9:拋球回應策略
“拋球回應”策略是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學派“瑞吉歐•愛米莉”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教育方法,即相信幼兒的學習熱情、探究意識和潛能,當某位幼兒產生某個疑問而向老師提問時,老師不直接回答小朋友的問題,而把問題轉拋給幼兒群體,讓幼兒們來嘗試說出對問題的各種看法。這種做法給孩子較大的探究空間。把它運用到小學的教學中,也一樣可以收到好效果。即教師讓學生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自主解決各種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只在學生實在無法解決問題時,才出面幫助解答。
下面是我校林小華老師在上四年級課文《自然之道》時的教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