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雜談
3、假如你就是那只幸存下來的幼龜偵察兵,當一名世界保護動物自愿記者來采訪你,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請自擬題目寫一篇小童話。
【浙江省 龍游縣湖鎮啟明小學 吳紅飛】
〖小學語文抑揚對比沖突型情感體驗教學模式初探〗
抑揚沖突型情感體驗教學模式的操作形式。
欲抑先揚,細揚粗抑式。
這種操作形式剛好與第一種相反,“欲抑先揚”是指在讓學生深入體驗“抑”的消極情感之前,先從相反的角度設置一個“揚”的積極情感體驗的環節,再讓學生在體驗了“揚”的情感基礎上去體驗“抑”的情感。“細揚粗抑”的“細”是指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揚”情感的體驗上,詳盡而仔細地完成積極情感的體驗。 “略”體現在對于“抑”這種消極情感的體驗的瞬間“自悟”,教學過程相對前者比較粗略。“抑郁”情感的“自悟”實現要以“揚”的放大體驗為基礎,前一環節的體驗仍起到了一種“反襯”作用。以上操作設計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經歷一場“大起大落” 的情感顛簸,從而強化、深化學生的對“抑”的情感體驗。
這種操作形式適用于以體驗消極情感為目標的某一課堂教學。
如人教版實驗教材四下的課文《自然之道》的教學設計。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我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后悔和愧疚”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深刻體驗作者的這種情感,可采取“欲抑先揚,重揚輕抑”的模式組織教學。筆者先將課文支解成兩部分,這兩部分的情感是全然不一樣的,所以這兩部分的內容也不同時呈現,如下:
環節一:“揚”的濃妝艷抹——呈現救助幼龜部分,體驗“我”以及其他游客救助幼龜的歡欣。
1、找到“我”極力幫助幼龜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2、想象“我”救助了幼龜后的心情,并試著組織一段話說一說。
3、“我”聽了幼龜的感謝和其他人的稱贊,會有什么反映?“我”會說什么,做什么,?又會有什么表情?請對“我”當時的狀態進行想象,并通過語言、行動、神態描寫出來。
4、以“我”為角色進行表演。
5、猜測:幼龜回到大海后會發生什么?
出示一道選擇題:幼龜回到大海后,( )
a、又回到海龜中間,又見到了親朋好友,又快樂茁壯地成長。
b、幼龜很珍惜第二次的生命,它時時想起曾經救過它的善良的人們,還經常去幫助大海中需要幫助的伙伴們。
c、(由同學們來補充這個答案)
6、幼龜得到我的救助后,心里會怎么感激“我”?
7、其他和“我”一起旅游的人又會怎樣評價我的行為?請你選擇其中一個身份,對“我”說段話。
[評析:通過生活的遷移、想象、表演等手段的體驗,救助了小龜后的欣喜和快樂是無法掩飾的。所有人都為小龜美好的將來感到高興,為“我”的義舉贊賞不已。沒有人相信導游的行為是可取的,大家都為自己富有同情心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