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文章的寫法——《三顧茅廬》教后
三顧茅廬的故事出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故事不難懂,主要的意思是,劉備誠心誠意地去請諸葛亮出山,希望孔明先生能夠幫助其成就霸業。這一點,學生只要沉下心來讀一讀,想一想是能夠明白的。
教學伊始,我放手讓孩子們去閱讀。結果,由于學生閱讀的水平,以及閱讀方法甚至時代的差異等方面的原因,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其中主要的疑問出現在一些詞語的理解上。《三國演義》的語言雖然近于白話,但是仍然有一些古文的遺留。就拿三顧茅廬來說,就有難度,首先茅廬就讓很多的孩子摸不著頭腦,畢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還真得沒有見過這些主要依*茅草制作的房子呢。這個還比較好解決,因為書上有插圖。但是“顧”字的理解就要稍微的麻煩一些了,只有通過認真的閱讀首段文字,才能從中發現,這里的意思是“拜訪”。像這樣的必須通過仔細閱讀才可以解決的詞語還有:蜿蜒起伏,茅塞頓開,恭恭敬敬等。還有一些詞語則必須通過查閱資料,或者請教老師幫助解決了,比如隆中,半晌,時辰,榻等。掃清了字詞,明白了故事的大概含義。對于一些老師來說,差不多可以結束新課了。但是,別著急。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還需要我們告訴孩子。
那就是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這篇課文,為了表達作者的“尊重人才,為人要恭敬”觀點,作者塑造了一個禮賢下士,誠意待人的正面人物形象——劉備。(這一點和整個《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主題是切合的。)為了讓這一人物形象更加得鮮活,作者尤為注意了以下的幾個部分。
其一、注意了環境的描寫。
文中對于臥龍岡一段的環境描寫,對于烘托刻畫人物形象,渲染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揭示主題都有幫助。你看,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不正影射這里正生活著一位等待時機大展宏圖的諸葛先生嗎?而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這些美麗的詞語所描繪的一幅秀美的風景畫。看著讀著聽著都很舒服,何況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呢?一定是心情愉快的,一定是胸懷寬廣的,一定是聰穎靈慧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概就是這樣的含義吧?
其二、注意了對比的運用
張飛是個莽漢,說話直來直去,一不如意就是打打殺殺。你看,他的短短數語,一下子就勾勒出了這位三將軍的憨直。“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好在劉備不是這樣,否則歷史可能真的會由此而改變呢。這里通過對比,進一步強化了劉備尊重人才的形象。
第三、敘述有序,詳略得當
三顧茅廬,肯定去過不止一次,是不是每一次都要詳述一番呢?這似乎沒有這個必要,因此編者大膽的把前兩次的拜訪,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重點寫第三次。這樣的刪減,讓文章的主題更加的突出和鮮明了。
第四、善用比喻。用魚和水的關系比喻劉備和孔明先生的關系,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當時茅塞頓開后的喜悅躍然紙上,真是呼之欲出啊!如此具體生動地描寫得益于比喻。
最后, 注意了細節的描寫
沒有細節描寫,仿佛畫龍而無睛,畫人而無神,使形象蒼白沒有說服力。細節描寫包括很多方面:外貌的細節描寫、動作的細節描寫、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等。細節描寫是為了突出中心服務的。本文的中心,就是讓我們感悟到劉備的誠意與恭敬。為了這個中心,作者把目光放到了一些細小的動作上。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繼而是輕輕地敲門,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等。真是于細微處見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