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24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1

  【教材閱讀】

  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和州,行經洞庭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寫洞庭湖詩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詩先以“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潔,一片和諧。湖面無風,如月下銅鏡鋪展于大地。“鏡未磨”寫出了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呈現出迷蒙之美。放眼遠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如一種工藝珍品,使人愛不忍釋。全詩構想新奇,化大為小,色調淡雅。

  【教學理念】

  1、把握好兩點:

  ⑴ “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⑵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新課標》)

  2、詩歌教學從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

  ⑶ 抓吟誦:旨在進一步升華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認識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正確認讀1個多音字“磨”。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思路】

  1、以學過的古詩導入。

  2、組織教學,每一首詩大體步驟:

  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象意境,領悟詩情;積累內化,拓展遷移。

  3、大致分二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課前背誦一些古詩,最后背《望洞庭》:

  1、解題,了解詩人:

  ⑴ 板書課題:望洞庭。你從題目知道了些關于這首詩的什么信息?

  (寫的是洞庭,從“望”角度來寫的,是遠看)

  ⑵ 介紹詩人:

  劉禹錫,洛陽人,它的詩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2、初讀:

  自由讀詩,想想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讀,正音:潭、磨、螺。

  齊讀。

  3、精讀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兩相和”:

  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兩相和”這“兩”誰與誰?

  (湖光與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⑵ “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

  (未:沒有)

  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

  (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

  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⑴ 朗讀、背誦。

  (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實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他們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讀讀比較一下。

  ⑶ 課后5:想象,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課上說課后寫)

  【作業設計】

  抄寫第3題詞語,并抄古詩;寫寫《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2

  一: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 ,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么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么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 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二、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會背誦古詩。 

  2、讀懂古詩,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洞庭湖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通過上網、翻閱書籍,了解洞庭湖的相關知識。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去過洞庭湖嗎?你們了解洞庭湖嗎?誰能介紹介紹。

  2、今天,我們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讀通古詩

  1、生自由練讀古詩。

  2、錄音范讀古詩。

  3、指名讀古詩,要求學生讀出節奏:223。

  三、讀懂古詩

  1、生借助相關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說說古詩的意思。

  2、分組匯報古詩的意思。

  四、品讀古詩

  1、指名讀古詩,說說古詩描繪了哪些景物?

  2、學生匯報,課件逐一展示。

  3、設問:

  ⑴ 為什么會把沒有風的湖面比作沒有磨過的銅鏡?

  ⑵ 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銀盤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課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從古詩中,你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五、會讀古詩

  1、這首詩,你認為應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

  2、試讀古詩。

  3、指讀點評。

  4、背誦古詩。

  六、課外拓展

  1、鏈接劉禹錫的其他古詩。

  2、讓學生自由讀讀背背。

  七、課堂小結

  【教后記】

  本節課,我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古詩教學中,課堂中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成功之處地于:

  1、課前上網搜集資料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識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錄音范讀為學生提供規范的朗讀,便于學生模仿。

  3、課件的使用,使學生對古詩中描繪的景物有了直觀而形象的了解,更能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課文中兩個比喻所用的精妙之處。

  4、課件鏈接了劉禹錫其他的詩,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更全面地了解,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與突破方法】

  1、教學重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詩情。

  2、突破方法:充分朗讀,討論。

  【教學準備】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鄉的古詩。

  【教學程序】

  一、學習《泊船瓜州》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⑴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生回憶,師總結: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月亮的詩。

  ⑵ 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了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2、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3、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 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⑶ 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并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4、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⑴ 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⑵ 請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⑶ 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⑷ 同桌互讀,練說。

  ⑸ 指數名學生說。

  ⑹ 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⑺ 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⑻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⑽ 關于“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⑾ 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觸呢?

  ⑿ 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復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5、品評詩句,升華情感:

  ⑴ 這么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⑵ 詩人想干什么?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⑶ 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⑷ 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后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⑸ 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⑹ 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⑺ 感情朗讀。

  6、回歸整體,深化體驗:

  ⑴ 漂泊在異鄉的游子對家鄉是多么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⑵ 練習背誦。

  二、學習《秋思》《長相思》

  1、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2、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⑴ 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⑵ 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⑶ 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⑷ 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么表達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選一首讀。

  3、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⑴ 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⑵ 指名答。

  ⑶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⑷ 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⑸ 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⑹ 詩中詩人借什么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⑺ 小組內交流:

  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⑻ 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⑼ 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⑽ 感情朗讀。

  ⑾ 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么,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于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⑿ 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⒀ 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4、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同伴互評】

  設計者將三首古詩融為一體,第一首古詩精講,第二首略講,第三首古詞就基本上放手讓學生自己悟,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在詩文學習中,教師較好地抓住了以詩情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拘泥于以詩講詩,同時又注意了三首古詩的一貫性,讓學生體會到,鄉思的表達也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個三詩的對比,相信對表達方式的感悟,學生會有更深的理解。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設計:

  1、認識古詩生字,指導書寫“蓑”,準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2、通過注釋,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感知詩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大意。

  3、通過對詩歌的感受、體驗詩歌中所表達的童樂、童趣,感悟詩人的心。

  二、教學重點:

  能通過讀、想象,體驗詩歌的境界。

  三、教學難點: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詩人導入,整體感知

  1、導入: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兩位詩人(板書:呂巖、楊萬里)。呂巖,我們對他很陌生;楊萬里呢?(引導背誦楊萬里的小詩)。看來大家很熟悉它們了。但是老師要說,看似陌生的詩人,其實我們早已耳聞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楊萬里,但我們并未真正走進他的內心。相信嗎?不信,等我們認真學完它們的古詩,你一定會恍然大悟。

  2、你們說,怎么學?(讀準-〉讀懂-〉讀出感受)。請同學們慢慢地,認真、仔細地將這兩首詩讀三遍以上。(老師板書課題)

  3、誰有勇氣單獨為大家朗讀這兩首詩。

  (評價、正音。指導書寫“蓑”字:手和老師一起書空,默記5秒鐘)

  4、故事讀正確,讀通了,我們還應該爭取把詩歌——(讀懂)。請大家借助注釋,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學們可以單獨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學習,還可以詢問老師。

  5、學生說故事大意,老師糾正。

  6、從剛才同學對故事的理解,你能發現這兩首詩有很多共同點嗎?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達一種愉快的心情。

  (3)、都表達了詩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閑適。

  (學生如果說不全:老師相信同學們學完他們的兩首古詩,一定還會有更多地發現)

  (二)、從形象入手,教學《牧童》

  1、讓我們先來認識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電視動畫片中看過牧童嗎?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樣的?

  2、讓我們認真地讀,沒讀懂,細細體會,你一定會從詩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說你從古詩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預設一]: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牧童?

  (你看他,正撐著小肚皮,一路歸來,吃飽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風明月為伴)

  (2)這樣的生活真是——? (板書:悠閑、自在、無拘無束)

  (3)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牧童會是怎樣歸來呢?(展開豐富的聯想)

  (4)如此悠閑、自在、輕松的牧童,誰能將他讀出來?(指導朗讀,范讀)

  [預設二]: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1)你能給我們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在一片蔥蘢的廣闊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爾吹出幾聲清脆的笛聲,好不自在)

  (2)那是一片怎樣的原野?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設計

  (“鋪”:著一“鋪”字,讓我們想起眼前綠草蔥蘢,一片生機。

  “六七里”:眼前是無限寬闊的原野。隨身一躺,都似乎躺進了大自然的懷抱。

  (3)你能讀出這樣的原野嗎?

  (4)眼前綠草茵茵,我們耳畔似乎又聽到什么?

  (清脆悅耳歡快牧童的笛聲。你是從哪個字中,聽到了這樣的笛聲。)

  “弄”:逗弄的意思。快樂的牧童吹著悠揚的笛聲。同學們,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聽著晚風中傳來的牧笛聲(音樂《牧童短笛》)或許,他剛一吹氣,老牛便張起頭看著牧童;或許,不遠處傳來了更有遠的牧童聲,或許老牛一聽著笛聲,便……或許……

  4、眼前綠草茵茵,耳畔牧笛聲聲;白日老牛牧笛為友,晚上清風明月為伴,真如世外桃園的生活。在這樣的懷抱中的牧童,是怎樣的牧童?

  (板書:童樂)你能讀出這樣的快樂嗎?

  5、你向往這樣的生活嗎?讀出你的向往。

  6、呂巖又為何要寫這樣的牧童呢?(展開呂巖小傳)你知道了些什么?

  7、總結:生于兵荒馬亂的呂洞賓更渴望能過上這樣安悠、快樂的生活。誰能讀出這種渴望。

  (三)、從場景入手,學習《舟過安仁》

  1、牧童在清風明月下安然入睡,讓我們目光跟隨楊萬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過安仁,看到了什么?

  (課件: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這樣的一幕,假如此時你也和楊萬里立于船上,心中會發出怎樣的疑問?

  3、詩人也和我們一樣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撐著一把雨傘,撐篙、船槳葉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來是用傘使風,讓船前進,你是從哪里讀出了詩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來,誰能讀出這樣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讀)

  4、請同學們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楊萬里,恍然大悟,你會是怎樣的表情?(體驗詩人情緒——〉引出童趣)

  5、小結:一個“怪生”讓我們看出了詩人的恍然大悟,還讓我們看到兩個有趣的孩童,更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愛的詩人,誰能用你的讀書聲,傳遞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呢?

  7、拓展:詩人楊萬里,還寫過其他描寫孩童的詩篇呢。請同學們讀讀這幾首詩,再看看我們今天學的詩歌(輕音樂起),結合起來,你能見到詩人一顆怎樣的心?(喜愛兒童,未泯的童心)

  8、總結:詩人楊萬里就是這樣一位對孩童充滿喜愛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詩人。楊萬里還寫了許多其他的田園雜詩,每一首詩的背后,我們都能見到詩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詩人結尾,兩手整合。

  1、現在我們在讀這兩首詩(老師范讀),你發現他們還有什么共同點?

  2、陌生的詩人:呂巖,其實我們早已認識,今天更讓我們看到了呂巖對悠閑、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詩人:楊萬里,之前我們并沒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今天讓我們看到了他那顆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詩人,今天依然呈現他們那么美好的心,讓我們懷著對詩人的崇敬,齊讀一遍,老師引讀。你們愿意了解更多的詩人嗎?那就去讀更多的詩,是個給我們指明了一條走進詩人內心的路。

  第二課時

  清平樂·村居

  課前預熱

  1同學們,你在農村生活過嗎?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別的感受?

  一、導入

  1、時光如水,歲月如流,今天讓我們一起慢慢回頭,走進南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田園,去品味那個時代的鄉村生活------一起讀:《清平樂·村居》。

  2自己讀一讀這首詞,看看和我們平時所學的詩有什么不一樣?(讀)

  交流: (詞牌名 上下片 押韻 長短句)

  二、初讀

  1、打開課本,自己讀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流利,爭取讀得有感情。

  2、誰來讀一讀。(1-2人)

  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再讀一讀,看看你能讀懂哪些詞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1)學生自由讀。

  (2)交流:我們來交流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媼:根據字形就能猜測它的意思。

  在這首詞里,老爺爺和老奶奶的關系是?(夫妻)所以,在這首詞里“翁媼”的意思是?(一對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認為呢?

  吳音:吳的地方話!

  醉:知道意思嗎? 可能是誰喝醉了?你們認為呢?

  無賴: 調皮的樣子。

  臥剝:誰知道?(躺、趴)

  詞語的意思你們都讀懂了,這首詞你們讀懂了嗎?誰來說一說。

  三、品讀。

  過渡:剛才有同學提到了“相媚好”,老師還有更深的思考:詞中說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貧,可為什么他們還這么“相媚好”呢?

  (一)自由讀:自己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這個問題。

  (二)交流:(感悟大兒、中兒的勤勞孝順)

  這個問題讀懂了嗎?誰來說一說。

  1、學生發言:我覺得兒子勤勞孝順,他們才相媚好。

  2、你是從哪兒讀懂的?

  出示: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3、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兒子正在鋤草,他覺得父母年紀大了,想盡孝心,體諒父母。(誰來補充的?你認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兒子正在織雞籠雖然沒有哥哥力氣大,能干,但也很盡力。

  4、小結:夫妻倆看著勤勞能干的大兒、中兒,心中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兒也讓他們喜歡嗎?

  (三)感悟小兒調皮可愛。

  1、你是從哪兒讀懂的?點擊“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為什么喜歡?(小兒子調皮可愛)

  3、自己讀一讀這句話,哪些地方寫出了小兒的調皮可愛?

  無賴:a 一般情況下“無賴”是指什么樣的人呢?(蠻不講理 游手好閑)

  b 在課文中是這個意思嗎?

  C從“無賴”這個詞你讀懂了什么?(老夫婦對小兒特別喜歡,是對小兒的愛稱)

  臥 (點擊圖)

  a“臥”可能是什么姿勢?(躺 趴)

  b從“臥”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愛 調皮可愛)

  C 練習說話:看看圖,想象一下小兒頑皮的樣兒,可以自己說一說,好可以同桌討論討論。

  4指導朗讀:小兒頑皮的樣兒該怎么讀出來呢?

  (1) 聽老師讀一讀?

  (2) 你覺得老師哪些詞讀得好呢?(好在哪兒)

  (3) 誰能讀出小兒的頑皮?

  小結過渡:大兒、中兒勤勞孝順,小兒調皮可愛,難怪他們“醉里吳音相媚好”

  過渡:還有什么原因讓他們相媚好呢?(再讀讀課文,想一想)

  (四)感悟景美

  1、生回答: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這兒的景色很美。

  2、你從哪兒讀懂的?

  3、誰來讀讀這句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從青青草你讀懂了什么?(草青 草茂盛 生機勃勃)

  5、他們就生活在這樣優美的山村,你能按順序說說這鄉村的美景嗎?(可以由遠到近,也可以由近到遠)

  A自由練說

  B指名說

  6、指導朗讀:這么美的風景,真是如詩如畫呀!你能讀好嗎?

  指名讀。(草真青啊!)

  7、小結:瞧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農村真是自有一番樂趣呀。

  那就讓我們走進畫中,聽他們聊聊吧!

  (五)感悟: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1、自己讀一讀,想一想,你仿佛聽到老兩口在說什么?

  2、自己說一說,然后同桌討論討論,

  3、交流:(假如你是老爺爺、老奶奶,你會說什么?)

  4、小結:鄉村的景色如此優美,農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

  5、指導朗讀:女生齊讀,男生齊讀。

  四、感情朗讀全文。

  1、喜歡這首詞嗎?自己練習讀一讀,注意把感情讀出來。

  2、老師讀上闋,誰來讀下闋。

  3、還有誰愿意讀的?你讀上闋,老師讀下闋。

  4、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生平:

  出示: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任地方官期間,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卻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閑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后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辭世。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設計

  (1)這樣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經歷了風風雨雨,飽受了打擊,而如今還要面對晚年的凄涼和寂寞。當他看到眼前這一農家的生活時,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羨慕有多深,憂愁就有多深,面對如此美景,詩人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讓我們在靜靜地聆聽中走進他的憂愁,讀懂他的向往。

  5、配樂吟唱。

  五、拓展積累

  1、像這樣清新的詩,辛棄疾還寫過不少。辛棄疾一生寫過600多首詞。你讀過他的哪些詞?

  2、學生推薦

  宋詞歷來和唐詩并稱雙絕。每首宋詞都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課后,找來宋詞讀讀,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課時】

  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學都出去旅游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

  (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2、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

  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 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 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⑵ 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

  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為詞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注釋:

  舊:過去。

  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請聯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

  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7

  【李 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行使。從二十五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開當途。

  李白的詩歌以豪邁的氣魄歌唱自己的進步思想,抨擊權貴,蔑視禮教。但也時時流露出懷才不遇、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從藝術上說,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形成豪邁爽朗的風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杰出代表。

  【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772~842)。貞元中進士及第,又中博學宏辭,授太子校書,后入淮南節度使幕府掌書記,調補渭南主簿,升監察御史。順宗即位,預政治革新,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憲宗廢新政,貶革新派,出為朗州司馬。十年后召回長安,以詩忤當道,復出為連州刺史。穆宗朝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時官主客郎中分司東都、集賢學士、禮部郎中,出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時官至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詩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白居易稱之為“詩豪”。其詩善使事運典,托物寓意,以針砭時弊,抒寫情懷。

  【白居易】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772~846),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詩人,他寫詩敢為百姓訴苦,敢批評皇帝官僚,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易懂,在當時,婦女和獐都能欣賞。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而且很快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白居易是最早寫詞的詩人之一,《憶江南》就是一首詞。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于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識記本課“洛、榆、畔、帳”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讓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和摯愛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5、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6、激發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7、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了解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學習重點:1、讓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和摯愛的思想感情。2、通過細讀,感悟“綠”字的妙用。

  學習準備: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1、談話:同學們,你們到過長江嗎?(到過或沒到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長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師:我們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蘇省揚州南面,長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而“京口”這靈秀之地,詩人們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句: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一首廣為傳誦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書詩題:《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讀題。(了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因為“泊”字是多音字)

  師: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寶,今天又到了邊游覽邊欣賞古詩的時候了。

  3、同學們,你們喜歡“瓜洲”的風景嗎?你們喜歡王安石《泊船瓜洲》這首千古絕唱的詩嗎?

  生:喜歡。

  師:看看課文中的圖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先去讀一讀這首名詩吧。

  4、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和摯愛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數重山、照我還中的間、重、還三字的讀音”。

  3、分小組誦讀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指名說說每個詩句的意思。

  師:讀后,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覺得詩寫得很好,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5、你最欣賞詩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點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詩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

  生:“綠”。

  師:為什么?

  生:用“綠”字最能表現出勃勃生機的春天。

  師:王安石在寫這句時也許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綠”字,他也許在推敲著,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會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滿”

  生5:“來”

  生6:“戲”

  師:大家讀讀,比較一下,效果相同嗎?

  生:不同

  師:用“綠”最好,老師也同意。這“綠”在詩句應如何解釋?

  生:“吹綠了”

  師:“綠”字原來是形容詞,在這里變成了什么詞?

  生:動詞

  2、齊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指導把“綠”字讀好。

  3、能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詩嗎?

  生: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

  師:那就和你的小組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說什么。

  4、小組之間互讀、練說。

  5、小組代表發言。

  6、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那就用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全班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奇麗風光。這種“綠”色呢?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10、是呀,詩人放眼望去,看見了—— 

  11、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綠色,讓作者明顯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它僅僅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綠”有著層次關,遠近各不相同;“綠”還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4、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三、激發知識沖突:

  1、過渡:這么美的綠,這么迷人的風光,誰不想多看兩眼?誰不想留戀其中?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嗎?(指名答)

  2、詩人想回哪里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兒?引導從課題“泊船瓜洲”和詩句“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簡介:王安石的父親曾在江蘇南京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即現在的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說那里是他的第二故鄉。

  3、你從哪里能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到家鄉呢?

  4、引導學生從“一水間” “只隔數重山” “又” “何時照我還”這些詞句理解。(指名答)

  5、練習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識

  1、“每逢佳節倍思親”,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是多么的思念呀!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吧!

  2、這短短28個字,展現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綠,抒發了久思故鄉的詩人一寸衷腸,更暗示了他對自己前途的擔憂。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圖嗎?千頭萬緒涌上心頭……更讓我們驚嘆的還是他對文字的講究,一個“綠”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風范!

  3、同學們,你們繼續說說有關思鄉的詩詞吧!

  第二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一)

  1、齊誦讀《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呢?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胸中的思鄉之情呢?

  (二)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學生讀,正音。(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3、看看詩詞的題目,你能發現什么?(指名答)

  4、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組一起反復讀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讀了這么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選一首說。(指數名答)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都藏在哪個句子中呢?默讀,畫出來。

  2、指名答。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滿腹惆悵、心事重重的感覺。

  6、這句詩中詩人是借什么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嗎?小組內交流。

  8、引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9、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掛念。

  10、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齊讀)

  11、王安石見明月而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巧妙的藏與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注重體會“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二)

  1、學生任選一首詩進行背誦。

  2、在你背誦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指名答)

  3、總結: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就不同。我們不可能到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得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著對故鄉的想念、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感人的詩詞吧。

  (三)  

  1、找到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說說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指名答)

  3、指導書寫: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寫得左窄右寬。

  4、學生練寫。五感情升華

  三、激發知識沖突

  1、讀一讀第今天學習的三首古詩詞,想一想這三首古詩有什么共同點,(都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表達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較一下這三首古詩詞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還知道那些古詩詞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之情?課后收集一些讀或背誦給同學聽,比較一下這些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總結三首詩詞,整理對比學習本課的思鄉詩詞。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獨立或合作學習收集到的詩詞,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題目    作者  背景   思鄉緣由         作者表現表達特點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詔入京 春意濃 追問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張籍  客居洛陽 見秋風寄寫家書   敘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長相思》納蘭性德    征旅途中 遇風雪輾轉難眠   寫景敘事 傾訴心聲

  四、拓展延伸知識

  1、說說課外的思鄉的詩詞

  2、說說王安石的其他詩詞

  作業設計:

  1.背誦、默寫兩首思鄉的詩詞。

  2.積累摘抄課外的思鄉的詩詞。

  板書設計:

  5 古詩詞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詔進京  春意濃   追問      明月何時還

  《秋思》  張籍     客居洛陽  見秋風   寄寫家書  意萬重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征旅途中  遇風雪    輾轉難眠   傾訴心聲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了解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4、通過對三首古詩詞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積累并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學習方法】

  借用注釋,查閱資料、工具書,質疑問難,自讀感悟,朗讀涵詠,討論交流,撰寫小論文等。

  【教學理念】

  以文定教、順學而導──根據古詩詞的體裁和思鄉詩詞的題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經驗和規律,確定了以朗讀品味為主的教學方法;依據單元、課文的編排特點,設計了對比教學的教學思路。

  【課前預習】

  1、針對課文內容有側重地查閱資王安石、張籍兩位詩人的資料,對他們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人生履歷有所了解,并做簡要地記錄:

  簡要的記錄:王安石、張籍納、蘭性德。

  2、借助注釋、工具書、聯系語境,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詩詞,并嘗試讀懂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經過對比學習,體會出兩首詩詞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但思鄉的緣由、表達的方式、語言特點是不同的。

  〖課前互動〗

  播放《思鄉曲》,師生合作背誦思鄉的詩詞。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師:思鄉是一種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懷,她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思鄉的詩詞。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詩。

  (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詩詞題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檢查朗讀,讀通古詩

  (重點強調“間”“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滲透聯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多音字讀音的學習方法。)

  三、借助注釋和課外搜集的資料自讀疏通詩歌大意

  1、學生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2、同學交流,解決不懂的字詞。

  3、老師質疑檢測:

  “你從詩句中讀懂了作者身在何處呢?”引出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感知古詩大意。

  四、朗讀品味兩首詩,體會詩情,感悟詩境。對比兩首詩的異同

  1、小結過渡。

  2、引導品讀《泊船瓜洲》:

  ⑴ 自讀批注,讀解語境:

  透過詩中哪些詞語,你能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可以在書上圈一圈、畫一畫,還可以寫寫簡單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機指導朗讀:

  重點預設“一水間”“只隔”“綠”“又”“何時”“還”。

  ⑶ 還原詩境,感情朗讀。

  ⑷ 角色替換,自由吟詠。背誦詩文。

  3、自讀體會《秋思》:

  ⑴ 小結過渡:

  在奉詔進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風,家鄉的春景勾起了詩人無限的鄉愁,那引發了客居洛陽的張籍鄉愁的又是什么呢?思鄉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邊,明月下,想著自己的家鄉,發出了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那思鄉的張籍又做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詩文,深入體會。

  ⑵ 自由朗讀體會。

  ⑶ 交流匯報,扣住“見秋風”“意萬重”深化對詩文的感受,相機指導朗讀。

  五、對比梳理,整體朗讀

  1、總結:

  兩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了家鄉,在不同的環境中又因為不同的緣由觸動他們共同的情感──這就是思鄉。

  2、朗誦兩首詩詞:

  營造情境,引讀朗誦,體會情感,表達感情。

  六、作業設計(課件出示)

  1、背誦、默寫兩首思鄉的詩詞。

  2、積累摘抄課外的思鄉的詩詞。

  〖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泊船瓜洲 奉詔進京 春意濃 追問 明月何時還

  秋思   客居洛陽 見秋風 寄寫家書 意萬重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默寫兩首古詩

  二、對比學習《長相思》

  三、總結三首詩詞

  整理對比學習本課的思鄉詩詞。獨立或合作學習收集到的詩詞,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題目

  作者

  背景 

  思鄉緣由

  作者表現表達特點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詔入京春意濃 追問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秋思張籍客居洛陽見秋風寄寫家書敘事抒情 含蓄感人長相思納蘭性德征旅途中遇風雪輾轉難眠寫景敘事 傾訴心聲

  四、根據上面的表格,小組合作寫小論文

  提示:

  豎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較和兩首思鄉詩(詞)的異同”“古代人離開家鄉的原因略談”“觸動古人的思鄉愁緒的意象有哪些”等題目寫小論文。橫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賞析”論文題目。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句意。

  【教學準備】

  把古詩寫在小黑板上,生收集與課文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導入

  1、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遼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讓我們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覽“敬亭山”。

  二、學習課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齊讀古詩正音。

  2、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3、解詩題,知作者:

  ⑴ 獨:獨自一人獨自一人坐著看敬亭山。

  ⑵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稱為詩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4、抓字眼,明詩意:

  ⑴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① 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 結合上下詩句理解詞語意思。

  ③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⑵ 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① 指名讀。

  ② 匯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眾鳥:鳥兒們。

  高飛盡:都飛遠了(孤帆遠影碧空盡)。  

  孤云:孤獨的白云(孤帆遠影碧空盡)。

  獨去閑:獨自飄來飄去悠閑自在。  

  ③ 師小結:

  從這兩句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單、孤獨)

  ④ 介紹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飄泊生活,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對看。

  厭:滿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對看總不感到滿足。

  ⑤ 指名完整敘述古詩概意:

  天上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閑地飄向遠方。此時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怎么看也不覺得滿足。

  ⑥ 師小結:

  其實,這首試詩不只是表達了李白孤獨的感情,同時還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堅定和樂觀。為什么呢?當世界上的一切都遠離李白的時候,他不是頹廢痛苦地生活,而是樂觀、堅定地和敬亭山悠閑地“相看”。

  5、多誦讀,悟詩情:

  ⑴ 過渡:

  學了這首詩歌,讓我們進行下一個步驟:

  多誦讀,悟詩情。

  ⑵ 復習朗讀方式:

  表演讀、輪讀、疊誦、唱誦、小組讀、配樂讀……

  ⑶ 自己帶著感情讀。

  ⑷ 四人小組讀古詩。

  ⑸ 匯報:

  指名讀、小組自選方式讀。

  ⑹ 全班再齊讀古詩。

  第二課時 

  望洞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 學習古詩

  1、出示小黑板,指名讀古詩,師正音,然后全班齊。

  2、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⑴ 解詩題,知作者:

  ① 望洞庭:望著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

  ⑵ 抓字眼,明詩意:

  ①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a、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b、結合上下詩句理解詞語意思。

  c、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② 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a、指名讀。

  b、匯報: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和:和諧,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秋月:點明時間──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運用比喻,我們還學過什么古詩中也有比喻手法?)

  師強調“潭”字筆畫。

  ③ 指名小結: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遠地看。

  翠:蒼翠。

  青螺: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話解釋整首古詩的意思。

  ⑤ 指名復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 師小結:

  詩人以奇特的想象,準確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風光。你們說,作者此時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輕松、自然)

  ⑦ 朗讀想象詩歌畫面:

  全班齊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歌畫面。

  你們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筆把它畫出來嗎?

  ⑧ 把優秀圖畫展示在黑板上⑼

  ⑶ 多誦讀,悟詩情:

  ① 師:現在黑板上有好幾張洞庭湖月夜圖,讓我們看著這些圖,自己美美地讀一讀《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讀古詩)

  ② 師:說想當一會大詩人,上來吟誦這首古詩?(指名讀)

  ③ 師:有很多同學還想上來讀,但是時間不夠了,你們在四人小組里讀給其他組員聽。

  第三課時 

  憶江南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大家欣賞。說說古詩的特點:有五言詩、七言詩。詩的字數很整齊。

  二、初步理解詞與詩的區別

  1、自讀“預習”。讀后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2、誰能找到詩與詞的區別?

  三、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憶江南》理解詞意

  1、《憶江南》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帶點字的意思:

  江南好舊曾諳紅勝火憶江南

  好:美好。

  舊曾:以前、過去。

  諳:熟悉。

  勝:勝過、強過。

  憶: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如詩如畫的江南,風景還是以前熟悉的那樣。太陽光下,江邊的鮮花比火還要紅艷。春光里,江水碧綠如藍。如此美麗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總結升華

  1、讀《憶江南》:

  (邊讀邊想江南美景的畫面)

  2、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時目標】

  1、第一課時:

  ⑴ 學會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2、第二課時:

  ⑴ 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⑶ 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⑷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重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難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準備】

  1、教師:

  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三、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qing,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洛、榆、畔、帳”,正確讀寫“洛陽、榆關、湖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等方法理解詩詞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詩境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通過景物、事件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想詩境,悟詩情,背誦、默寫,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泊船瓜洲》)   學 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背誦一首思鄉的古詩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泊船瓜洲》這首詩,注意“間、數、重、還”的正確讀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間”的意思是( );“數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詩的意思是。

  5.“綠”的意思是( );“還”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詩的意思是。

  6.詩集中集中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句子稱為詩眼。默讀詩句,勾出詩眼,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討論:“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又”可以換成哪些詞,與原句比較,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一、古典音樂創設古詩情境,背誦懷鄉古詩詞。

  二、明確古詩學習方法:解詩眼→解詞→理句→連意→體情。

  三、初讀課文,落實字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音:間、數、重、還。

  四、自讀自學“學習提綱”3.4.5題,理句連意,說說古詩大意。

  五、導讀導悟重點、難點、疑點及“詩眼”,體會思想感情。

  1.質疑問難,解決難點、疑點。

  2.抓住“詩眼”“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聯系全詩想象意境,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思念家鄉之情。

  六、討論“綠”“又”的準確、生動,領悟作者“用景”表達感情的表達方法。

  練習提綱

  1.背誦、默寫古詩。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積累一首思念家鄉的古詩,說說詩句意思及表達的情感。

  七、改寫古詩,積累古詩  

  第二課時(學習《秋思》)   學 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題目《秋思》的意思是。

  2.“見秋風”指作者看見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詩的意思是。

  3.“復恐”的意思是( ),“說不盡”指說不完,“行人”指( ),“臨發”的意思是( ),“開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詩的意思是。

  4.默讀古詩,勾出詩眼,聯系全詩,想想全詩表達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一、創設古詩情境,復習古詩學習方法(解詩題→解詞→理句→連意→體情)   

  二、整體感知。檢查正角、流利地朗讀課文情況,正音。   

  三、自讀自學“學習提綱”1.2.3題,理句連意,說說古詩大意。   

  四、導讀導悟“三點”“一眼”,體會全詩思想感情。   

  1.解決課文中“難點、疑點”。   

  2.指導學生抓住詩眼“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練習提綱   

  1.背誦、默寫古詩。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   

  3.積累思念有鄉親人詩《鄉愁》

  七、改寫古詩,積累古詩  

  第三課時(學習《長相思》)   學 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題目《長相思》的意思是( )。  

  2.“榆關”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帳燈”的意思是。這首詞的上闋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夢不成”的意思是( ),“故園”指( )。這首詞的下闋的意思是。   

  4.默讀全詞,勾出“詞眼”,聯系全詞,想想“這首詞”表達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讀、背誦全詞。

  一、創設音樂情境,明確學詞方法(解題→解詞→理句→連意→體情)

  二、整體感知,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詞

  1.朗讀、正音。

  2.書寫難字:榆、畔、帳、聒、園、此。

  三、自讀自學“學習提綱”1.2.3題,理句連意,說說全詞大意。

  四、導讀導悟“三點一眼”,體會邊塞將士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1.解決詞中難點、疑點。

  2.以詞眼“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帳燈”想象意境,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五、回讀古詩詞三首,比較其中心、語言、表達方式的異同。

  練習提綱   

  1.背誦、默寫《長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長相思》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   

  3.積累思鄉的詞一首

  六、改寫《長相思》,積累思鄉詞一首。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篇13

  獨坐敬亭山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云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望洞庭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總寫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么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憶江南

  1、江南好。

  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風景舊曾諳。”“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曾”:曾經。“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

  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一二三 |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网站 | 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 国产精选久久 | 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 在线免费毛片视频 | 亚洲a欧美 | 亚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色 | 好看的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 永久免费观看黄网视频 | 黑人特级欧美aaaaaa片 | 99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州日韩免费看 | aaaa少妇高潮欧美大片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欧美精品少妇裸体啪啪裸体 | 亚洲午夜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成人福利av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网址 | 丁香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亚洲成人在线网站 |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 久久久成人影院 |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综合av | av片免费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毛片ⅹxx | 国内一级黄色 | 国产伦孑沙发午休精品 | 久久艹在线观看 | 黄色免费av | 性欧美亚洲xxxx乳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日本精品毛片蜜桃成熟时 | 久久999精品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