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并理解“驛使、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理解古文的內容。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的含義。
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的深刻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文,感悟其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三、教學課件準備:
模塊一:晏嬰的簡要資料
模塊二:一組詞語
模塊三:文本中“快快準備…”一句話
模塊四:后續故事資料
模塊五:填空練習
模塊六:故事的古文
四、教學過程:
(一)聊人物,導入課文
1、聊人物,拉近學生跟文本的距離
a、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晏子嗎?晏子又叫晏嬰。(板書:晏嬰)誰來說說故事中的晏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播放課件模塊一。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資料,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了晏嬰和景公之間關系非同一般,為后文學生學習景公為何這樣急,以致于亂了分寸埋下了情感的基礎)
c、晏嬰聰明過人,有勇有謀,他成了景公的左膀右臂。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發生在晏子和景公之間的小故事, 叫《欲速則不達》(板書:欲速則不達)生齊讀課題。
2、解課題,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
a、指名說“速”是什么意思?“達”是什么意思?
b、本來速度快應該早點到達啊,可是為什么“速”的結果卻是“不達”呢?學了課文我們就會明白了。
(二)交流預習情況
播放課件模塊二:開火車讀詞語
(三)品讀課文,了解故事蘊含的含義
1、指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提出問題:讀了課文你覺得景公是個怎樣的人?(板書:景公)
景公為何這樣急?(隨機板書:急)
a 、自由讀課文,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劃一劃,寫一寫
b 、同位,前后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
c、指名說
d、 抓住“飛奔”“危在旦夕”詞語理解,體會情況萬分危急(板書:危在旦夕)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2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師: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齊國的故事,當時的大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嬰,在他們兩人之間有一個小故事,大家想了解嗎?(想)
師:那么今天我來學習《欲速則不達》。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遇到不會的生字可以問問老師,我很愿意幫助大家。開始吧。生讀書。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都讀得特別認真,可是有這么幾個詞的讀音不太準,誰能來當小老師教教大家?(隨機板書騶子 馭馬 驛使)指生領讀生字。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看這三個詞,你發現了什么呢?
生:都是馬字旁。
生1:都是跟馬有關的。
師小結。
師:生字解決了,相信這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棒,誰來試試?生接讀課文。
師:誰能來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生:課文講了晏嬰丞相病危,齊景公想快點趕回去。
師:那么他能很快回去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他的技術不如騶子的好。
師:他為什么想快呢?
生:因為丞相得了很重的病。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查資料。
生1:課文中“危在旦夕”也說明了。
師:你真會讀書。是的晏嬰危在旦夕,說明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那你能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嗎?生讀文。
師:晏嬰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我們學過的《晏子使楚》,大家還記得嗎?誰來說說講了什么事?生回答。
師:晏子出使楚國之后,他的聰明才智傳遍了各個諸侯國,再也沒有人敢瞧不起齊國,齊國也慢慢地強大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景公越來越離不開他,甚至把他當作了左膀右臂。這里講到的晏子就是我們課文中的晏嬰。就在此時,晏嬰危在旦夕,你說景公他怎能不急啊?他都急成什么樣了?
生: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師:你覺得他讀地怎么樣?
生:不夠著急。
師:那你來。 生讀書。
師:你還從哪里看出他急了?你覺得他讀地怎么樣?你來試試。
師:看看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從哪兒看出不同?誰能讀一讀?生讀句子。
師:“快快”讀得不錯,還有哪個地方不同?
生:句號變成了嘆號。說明了語氣更強烈。
師:此時,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鐘,你將失去最親密得朋友,怎么讀?指生讀。
師:此時,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鐘,你將失去這么好的一個忠臣,怎么讀?指生讀。
師:此時,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鐘,你將失去一個功臣,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讀?一起來。生齊讀。
師:對,就是這么焦急,這么高聲喊道的。你還從哪兒知道他急的呢?你能把這種急切的心情讀出來嗎?生讀句子。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好,很有感情。
師:哪個詞讀得特別好?都不是嫌騶子駕車一般的慢了,而是太慢了,還有一個動作。生齊說。
師:此時,他已經顧不上自己一國之君的身份了,他真的駕車比騶子快嗎?(不快)為什么你覺得他不如騶子駕車快?
生:因為騶子是專門駕車的。他肯定不如騶子駕車快。
師:當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誰駕車?(韓樞)由此可見,他還是比較清醒的。那么,你是怎樣來看待他棄車而跑的行為的呢?(學生說)能不能通過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師:選擇的方法越來越差,那結果如何?(沒有趕上見丞相最后一面)是啊,結果正如大家所料,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此時,景公多么想再看一看晏子,聽一聽他的規勸啊!可是一切都晚了。
師:這種性急卻沒有達到目的的行為,就叫做“欲速則不達”。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呢?生自由發言。
師:是啊,同學們都遇到過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平常,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腳踏實地,有計劃地完成我們的事情。在我們小學課本和課外讀物中有很多古今對照的文章,希望同學們課下多讀多誦。相信你們一定能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學情分析:
雖然本課是古文的譯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對于已具備一定語文學習能力的四年級學生來說,能夠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人物心理,進而感悟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教學古文時,要引導學生對照譯文理解古文文意,培養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導入新課
1、回憶積累的成語。
2、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出示閱讀提示,指名讀。
2、生按閱讀提示初讀課文。
3、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詞語,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指導 “丞、嬰、韁繩”等字讀后鼻音;
理解“驛使、騶子”等詞意思;
認識晏嬰、韓樞等人物。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讀課文,感悟寓意
(一)了解景公為什么急。
1、師:同學們,齊景公想要快速趕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反饋:“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了。”
(1)理解“危在旦夕”。查字典明確“旦”是早晨的意思;“旦夕”是時間很短的意思;“危在旦夕”是說危險將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
(2)通過“火速趕回”、“最后一面”等詞體會事情緊急。
(3)指名讀驛使的話。
過渡:景公接到報告時,正在東海游玩,他把國家大事交給了晏嬰,晏嬰輔佐景公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這樣一位忠臣眼看就要離景公而去,聽到這個消息,景公有哪些表現呢?
(二)體會景公怎樣急。
1、快速默讀課文2—5自然段,找出景公表現的句子,劃下來。
2、反饋交流,指導學習方法。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景公當時的心情?理解體會“霍地”。
板書“霍地站起”。
(2)在“霍地”一詞下面做上記號,指導讀的時候突出這樣的重點詞。
3、讀一讀3—5段中你劃出的景公表現的句子,找到最能體現景公心情的詞語,做上記號,邊讀邊體會。
4、繼續交流。
(1) “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體會為什么“十分焦急”;找到重點詞語“高聲喊道”、“ 火速回去”, 指導朗讀。
板書“高聲喊道”。
(2)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
理解 “心急如焚”。說說生活中你遇到過的心急如焚的事情。
找到重點詞語“奪”、“親自趕起車來”,體會景公心急如焚。
板書“親自趕車”。
師:景公親自趕車就比騶子快嗎?既然最好的騶子為他駕車,為什么他還嫌慢呢?
學生練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3)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你怎么看待他“棄車而跑”的行為?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板書“徒步跑開”。
(三)景公能盡快趕回都城嗎?
1、師:同學們,你們能根據景公的行為猜到事情的結果怎樣嗎?
出示資料,指名讀。
2.齊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駕車慢嗎?那他怎么會選擇了這樣的方法呢?
3、景公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四)感悟寓意 。
1、師:景公一心想要快,這就叫“欲速”, 欲是“想要”的意思;速是“快速”的意思。
2、把“欲”、“速”的意思寫在書上。
3、理解成語“欲速則不達”的意思是說: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4、師:在你積累的成語中哪個成語的意思和“欲速則不達”的意思相似?你還知道哪些俗語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5、出示《論語》中語句,齊讀。
四、誦讀古文,指導學法
1、出示古文。
(1)師范讀。
(2)生練讀。
(3)對照譯文指導朗讀,感受古文特點。
(4)齊讀古文。
2、出示“金鑰匙”,齊讀。
五、課后延伸,鞏固積累
1、把《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讀一讀。
六、板書設計
欲 速 則 不 達
霍地站起 徒步跑開
高聲喊道 親自趕車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4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修改稿
師: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齊國的故事,當時大(dài)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嬰。晏嬰貌不出眾,卻憑介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心輔佐景公,并為齊國昌盛立下汗馬功勞。想聽他們的故事嗎?(生: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欲速則不達》。欲:想;速:快速、火速;則:結果;不達:不能達到目的。
師:你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生:這句話是說,想快卻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師:讀題。
翻開書,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師:看看這些字你都掌握了嗎?
出示:
( ) ( )
驛 使 韓 樞
( ) ( )
騶 子 心急如焚
( ) ( )
馭 馬 霍 地
師:誰來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說課文主要內容)。
師: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生:不能,路途遠,他跑一定很慢。
生:不能。因為他太(一心)想快了,以至都慌了。
師:看看他為什么想快?
生:讀①自然段。
師:“危在旦夕”如何理解?
生:危險在早晚之間。
師:帶著你的理解,再來讀讀。
師:《晏子使楚》你們還記得嗎?自從晏子出使楚國后,他的經歷迅速傳遍諸侯,晏子便成為雄辯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為晏子的存在,諸侯沒有人敢輕視齊國,齊國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漸強盛起來。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危在旦夕,景公聽了,能不想快點見到晏子嗎?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一心想快?
生: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從“霍地”可以看出他想快。
師:你是從動作描寫來看出來的。
“霍地”如何理解?
生:突然地、猛然地、忽地……
師:還從哪個地方看出景公就想快?
生:從“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可以看出他就想快。
師:你是從神態描寫看出來的。
生:景公說“火速回去”。“火速”也能體現景公一心想快。
生:從“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這個句子能看出他就想快。
師:你是從語言描寫中看出來的。
看這樣的兩句子有什么異同?
出示:
“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生:(匯報)語氣不同。……
生:多了“快快”說明了景公當時很著急,有點慌了。
師:你抓住了疊詞來體會的,很好!
師: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親密朋友,你怎么讀?
生:(讀)“快快……回去!”
師: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國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應該如何讀?
生:(讀)——>(齊讀)“快快……回去!”
師:我們表演一下怎么樣?誰愿意來試試。
為了表示出對大王的尊敬,我們在前面加上個“報告大王”好嗎?
師:還有什么地方讓你看出他就想快?
生:“好車良馬”也能看出他一心想快。
師:這是選擇的工具,既選好車,又選好馬。還有嗎?
生:“心急如焚”。
師:你是從心理描寫看出來的。還有補充嗎?
生:“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從“奪”、“親自”、“駕”也能看出景公一心想快。
師:是騶子韓樞真的駕很慢嗎?(生:不是。)騶子韓樞是專門給皇帝掌管車馬的很好的侍從,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肯定不如韓樞。這種作法足以讓我們看出景公當時心情急切。
生:“棄車”、“徒步跑”也能看出他想快。
師:是馬不夠努力嗎?
生:不是。是急性的景公心里太急,趕車技術又不好,才棄車而選擇徒步的。
師:徒步就累(沒有工具,用腳走。)試想,徒步可能比車快嗎?
生:不可能
師:想知道故事結果嗎?
出示:
齊景公在回城的過程中四次急得從馬車上跳下來,最后是邊走邊哭,導致車子比預計的晚了將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經去世了……進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體上放聲大哭;說:“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規勸我,細小的過失也不放過。災禍沒落到我的頭上,卻落在先生的身上,齊國危險了,百姓將向誰去訴說啊!”
師:讀到這里,談談你感受?
生:景公真的挺可氣,如果坐馬車也許會見到晏子最后一面。
生:景公選擇做法不聰明。
生:我想景公當時一定是急昏了頭,喪失了理智。
生:我覺得我們做事不能太著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生:我挺為景公惋惜的,他一心想快,結果卻沒到達。
師:根據你的理解,試填這樣的一首短詩。
此時,
他多么想 ;
他多么想 !
而這一切都晚了。
只因,
他 ,
卻 ,
留給他的只有 ,只有 !
師: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這就叫 。
生:欲速則不達。
師:生活中你聽過類似的故事嗎?
生:拔苗助長。
師:再來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馭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注釋:傳騎——騎馬傳遞公文的人。謁——進見。嬰——齊國大夫晏嬰。疾甚——病重。遽——急忙。煩且——良馬的名。乘——馬拉的車。騶子——古代管車馬的官。轡 ——韁繩。御——駕車。盡——終于。釋——放棄。
師:讀讀看。
生:(讀古文)。
師:古文,給你什么感覺?
生:精辟、短小、難懂、簡潔……
師:這些都是古文的特點。聽老師讀,好嗎?
生:(練讀)
師:看這句話,你能猜猜它的意思嗎?
出示:
景公遽起,傳騎又至。
生: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這時又一個驛使飛馬而至,催景公速回。
師:說得真好,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句子的含義都在上文中呢,第幾句話的意思就是上文第幾自然段。
師:看看上邊有多少字?(生:28個。)這句古文幾個字?(生:8個。)
師:看出古文短小、精僻了嗎?
師:語言之靈便,朗讀之韻美,正是古文魅力之所在。同學們閑暇時多讀讀古今著作,相信你們一定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沙崗子中心小學 張杰
師:《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出示課件)“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是說: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益不能成就大事業。其中欲速則不達中還有一則小故事呢?想知道嗎?(生齊:想。)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課文《欲速則不達》。齊讀。
師:翻開書,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師:看看這些字你都掌握了嗎?
出示:
( ) ( )
驛 使 韓 樞
( ) ( )
騶 子 心急如焚
( ) ( )
馭 馬 霍 地
師:誰來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一次齊景公到東海游玩,手下告訴他晏嬰病重,讓他馬上回去,他讓騶子韓樞駕車,可一會景公嫌韓樞駕得慢,自己駕車,后來又覺得馬不使勁,自己跑向都城。
師:還記得老師課前布置大家的任務嗎?
生: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生: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
生:提出問題。(能當時解決的,當時解決,有價值的提煉出來,課上交流解決。)
師:那么,本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幾個問題。
①景公為什么急?
②景公急成什么樣?
③景公怎么做的?
④到底誰快?
師:說說你知道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聯系上下文,思考所提問題。
生:借助資料解決問題。
生: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師:帶著這些問題,用上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讀課文,并把自己的收獲在書上做好批注。可以開始嗎?
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后)說說景公為什么急?
生:因為有人告訴景公,晏子病重了,讓他快點回去,要不就看不到晏子最后一面了!
師:能用書上的話說嗎?
生:(讀第1自然段)
師:齊景公是一國之君,而晏嬰只不過是個丞相,說丞相有病,讓大王火速趕回,你知道景公和晏子又有什么關系嗎?
生:晏嬰尊稱晏子,輔佐景公當上了齊國大王。
生:晏嬰身材矮小,但機敏過人,曾代齊國出使楚國面不辱使命。
師:說晏子危在旦夕,你能讀出危急的語氣嗎?
生:(讀1自然段)。
師:景公聽了能不急嗎?他都急成了什么樣?
生:(讀)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師:霍地——表示突然的動作,誰再來讀讀。
生:(讀)(全班讀)
師: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進來。這時又一個驛使飛馬而至,催景公速回,怎么讀景公說的話?
生:(讀)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到:“快快……回去!”
師:高聲喊到,怎么讀?
生:(再讀)
師:看這樣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出示:
“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生:(匯報)語氣不同。……
生:多了“快快”說明了景公當時很著急,有點慌了。
師:怎么讀?
生:(再讀)
師: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親密朋友,你怎么讀?
生:(讀)“快快……回去!”
師: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國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應該如何讀?
生:(讀)——>(齊讀)“快快……回去!”
師:景公又是怎么做的?
生:(讀后2個自然段)。
師:齊景公先讓( )駕車;然后( )駕車;最后( )。
師:齊景公自己跑,真的能很快趕回都城嗎?
生:不能。
師:用你的讀,展示故事結果行嗎?
出示:
齊景公在回城的過程中四次急得從馬車上跳下來,最后是邊走邊哭,導致車子比預計的晚了將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經去世了……進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體上放聲大哭;說:“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規勸我,細小的過失也不放過。災禍沒落到我的頭上,卻落在先生的身上,齊國危險了,百姓將向誰去訴說啊!”
師:讀到這里,談談你感受?
生:景公真的挺可氣,如果坐馬車也許會見到晏子最后一面。
生:我想景公當時一定是急昏了頭,喪失了理智。
生:我覺得我們做事不能太著急。
師:根據你的理解,試填這樣的一首短詩。
此時,
他多么想 ;
他多么想 !
而這一切都晚了。
只因,
他一心想要 ,
卻 ,
留給他的只有 ,只有 !
師: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這就叫 。
生:欲速則不達。
師:再來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馭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注釋:傳騎——騎馬傳遞公文的人。謁——進見。嬰——齊國大夫晏嬰。疾甚——病重。遽——急忙。煩且——良馬的名。乘——馬拉的車。騶子——古代管車馬的官。轡 ——韁繩。御——駕車。盡——終于。釋——放棄。
師:讀讀看。
生:(讀古文)。
師:古文,給你什么感覺?
生:精辟、短小、難懂、簡潔……
師:這些都是古文的特點。聽老師讀,好嗎?
生:(練讀)
師:語言之靈便,朗讀之韻美,正是古文魅力之所在。同學們閑暇時多讀讀古今著作,相信你們一定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借助資料,通過齊景公的動作、語言,體會齊景公對晏嬰的情深義重。
3.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條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卻達不到目的。
4.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播放《欲速則不達》動畫。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關于“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個小故事呢。這節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課文是——《欲速則不達》。學生齊說課題。
2、教師板書課題。
3、課題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
4、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
二、初讀質疑
1、請同學們先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書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把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出來。
2、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這里有幾個生詞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驛使”、“騶子”、“馭馬”。指名領讀。從這幾個詞中你發現了什么?(“驛”“騶”“馭”都帶有“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釋這幾個詞的意思。“韁”與 “僵”、“疆”比較,組詞。
3、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根據學生提問,整理問題并板書:為什么著急?能趕回去?)
(1)齊景公為什么這么著急?(因為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學生補充資料,評價:你不但從課文中找到了根據,還借助資料找到了依據。
(2)齊景公不能趕回去見晏嬰最后一面。有依據嗎?評價:你根據事情的經過做出了判斷,這是你的推測。事實呢?老師查到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關注矛盾點,引發質疑
1、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同學們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呢?(為什么晏嬰病重齊景公這么著急?)
生補充資料
老師課前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出示晏嬰圖片。喏!這就是晏嬰。
(課件引入資料:晏嬰是齊國的三朝宰相,輔政長達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輔佐著齊景公,使齊國達到“興盛”,卻過著清貧的生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想想,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晏子使楚》一文里憑著聰明才智回擊楚國人、捍衛國格的晏子就是他。
從中可以看出什么?(齊景公對晏嬰情深義重)
2、從哪兒能夠看出來?請同學們再來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語句。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了起來。” 你關注了齊景公的動作。“霍地站起來”是怎么站起來?(突然地、猛然地)誰來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這個動作?為什么要這樣表現?能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2)第三自然段
對比句子: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馬,火速回去!
準備車馬,駕馬,火速回去。
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字面上、意思表達上)(兩個“快”連用,更能表現出景公十分焦急。而好車良馬、騶子駕車可以看出齊景公為能夠火速趕回去做了充分的準備,是最佳選擇)我們從他高聲喊的動作以及他的語言中也能體會到齊景公對晏嬰情深義重。誰來讀讀這句話?齊景公是一國之君,他說的話一言九鼎,應該怎么讀?
3、齊景公為火速趕回做了如此充分的準備,我們跟結果來對照一下。此時有沒有產生什么問題?
指名讀第四、五自然段 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學們,此時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會嫌騶子駕車慢、馬不努力向前呢?因為齊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們聯系上文看看,導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燒一樣,可是他覺得騶子和馬也和他的心情一樣嗎?所以他不信任騶子和馬,最后棄車徒步跑開了。他放棄的是什么?(正確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著急的時候?結果怎樣?原因是什么呢?
剛才同學們解釋了課題,欲速則不達就是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學習完了課文,誰再來談談對這個課題的理解?(齊景公因為對晏嬰的感情情深義重,所以心急如焚,導致他不信任外部條件,沒有選擇正確的方法,所以導致想快卻適得其反,最終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四、總結拓展
1、學完了課文之后,你從中收獲了什么?在這個短短小的故事中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2、剛才我們學習了這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讀。讀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覺?老師來讀讀,好嗎?配樂。
4、剛才我們先學習了譯文,再來讀古文。這是一種學習古文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來看一看。(出示課件)誰來讀讀?根據金鑰匙的提示,自己讀讀試試。
5、指名讀。
6、這篇古文僅用了74個字,表達了我們現代文180多個字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古文的語言之凝練,朗讀之韻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們的小學課本和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古文,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讀、多誦!
7、延伸:
《欲速則不達》這樣一個古代故事對于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小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
本課中還出現了一些難字、詞,如:“晏嬰、騶子、韓樞、韁繩、焚、馭”,啟發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如果預習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放在理解課文時,通過師生共同查資料、討論來解決一些極生辟和難理解的詞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驛、丞、嬰、焚、韁、馭”。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2、熟讀譯文、古文,并通過學習譯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對一的直譯,以學習現代文內容為主。)
3、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辯論,引出課題并解題。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快好”還是“慢好”?舉個例子說一說,也可以結合《挑山工》和《和時間賽跑》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學生分成兩大組)
生1:“快好”,可以節省不浪費時間,做題時快點做就能多做幾道。
生2:“慢好”,這樣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話說:慢工出細活。
生3:我認為“快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我們應該抓緊時間。
(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其實無論是快還是慢,我們都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決定怎樣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時間。
師出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師:這是《論語》當中的一句話,你們能試著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稍做說明即可,在學習課文時再深刻理解。)
師:關于“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則小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生:(齊)想。
師:(師板書課題)請大家看課題,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問題嗎?
(引導學生解題,著重點“欲”、“則”、“達”。)
二、初讀課文,理解字詞。
1、范讀(文中出現的年代、人物都離現在較遠,根據這種情況,所以教師先范讀。學生在聽讀中檢查自己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比如:預習當中讀不準的字音,讀不通順的語句等。)
2、(對于在預習過程中沒有解決的詞語,可以先讓學生交流一下,教師給予認定或做適當的補充,允許學生帶著沒有解決的字詞繼續學習。)
三、精讀課文,指導朗讀。
1、分成小段指名讀課文。
師:同學們,通過讀課文,你能簡要地敘述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2、師:對于景公的做法,你想發表一下意見嗎?
設想1:學生可能會直接說出景公有點太心急了。這時可以引領學生去課文中找一找能表現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詞句。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師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味,讀一讀、悟一悟,重點指導讀的聲音、表情。)
設想2:也可能有的學生從主公關心丞相的角度,說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亂了分寸。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論:我們遇事要冷靜思考,選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四、再讀課文,探究道理。
1、指名讀全文。
師:通過學習你們還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嗎?(學生可能從詞、句、篇的角度來提問題)
2、教師把問題歸類:(1)課堂上能解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完成。(2)不需要解決的、解決不了的問題鼓勵學生查資料完成。(3)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留成作業。
3、教師歸納性提問:同學們景公是過于心急了,那么通過學習這則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話或是從書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說一說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嗎?
4、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自己的看法。
5、補充練習:下面這些做法你贊成嗎?為什么?
事件看法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線上山。
平時玩得多了,快考試了,趕緊晚睡早起的學吧!
父母為了讓我早日成材,讓我跳級上學,從一年級跳到三年級,然后五年級……
我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四、古文、譯文對照,理解古文文意。
師:這是這篇古文的譯文,同學們想知道古文是怎樣記錄這則小故事的嗎?
1、范讀古文。學生體會古文的語調和韻味。
2、讀一讀“金鑰匙”,了解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
3、自由練習讀古文,對照譯文,試著說一說古文的文意。
五、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1、齊景公能很快地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2、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六、作業布置
1、書面:把口語訓練內容寫在日記本上。
2、搜集處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試讀,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家長或借助一些工具書理解。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著重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個是導入環節,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談一談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都頭頭是道,各有各的見解,理由也很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異常,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引導,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二是在探究道理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用表格的形式補充了幾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因為設計教學時,我結合了前兩篇課文,所以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三是拓展延伸,培養能力環節。第一項訓練是在課上我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對景公的做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項訓練,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課題,而且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項訓練,給學生拓展了學習空間,讓學生親自走進當時的情境中去說服景公回到馬車上,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點評:
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本節課,教師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教師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 “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文即將結束時,教師注意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使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滿足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還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運用表格式的練習,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到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體驗、感知時,教師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重點: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教學難點:探究故事中蘊涵的與時間有關的深刻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解題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讀題目。
2、請學生根據題目提問題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師隨即梳理問題,并相機出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3、學生談對題目的理解。
二、學法引路
1、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欲速則不達》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請同學們回憶學習《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談自己的經驗。)
2、教師出示“金鑰匙”內容。
三、熟讀課文
1、請學生選自己適用的方法自讀《欲速則不達》的古文和譯文。要求: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2、指名分讀古文和譯文,師生共同正音。
3、請同學領讀自己認為難讀的句子。同桌互讀古文和譯文。
4、師生合作讀古文和譯文。
5、生質疑自學有困難的字詞含意,師生共同解疑。
6、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大意。
7、師生共同分析齊景公的“欲速”表現。
四、探究明理
1、學生思考并回答: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2、教師創設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
3、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并推選發言人。幫發言人補充,完善發言內容。
4、各小組發言人匯報,師生隨即評價。
5、師生共同解決解題時還遺留的問題。
6、請學生結合課題用一句話說說讀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板書:快與慢。請學生結合本課再談理解。
2、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則不達”的事。教師也可補充實例。
六、布置作業
1、將《欲速則不達》與《效率專家爸爸》對比閱讀,總結自己的體會。
2、繼續積累與時間有關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欲速則不達
急速
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驛、丞、嬰、焚、韁、馭、徒、旦”等。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2、熟讀譯文、古文,并通過學習譯文理解古文文意。
3、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教學難點:探究故事中蘊涵的與時間有關的深刻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上學期學過的課文《晏子使楚》嗎?文中的宴子是個怎樣的人呢?(足智多謀、聰明、幽默……)
2、如果你是齊國的國君,你擁有一個像晏子這樣聰明、機智、有膽有識,而又幽默無比的臣子,你會怎樣?(重用他!尊敬他!信任他!)
3、齊國的國君和大家想的一樣啊!晏子一共輔佐了齊國的三位國君,而與齊景公的感情最為深厚。齊景公這個人,身上的毛病不少,治理國家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失,但他卻非常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當晏子利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齊景公的過失時,他總能虛心地改正。正因為這樣,齊國的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齊國的國力也得以蒸蒸日上。景公和晏子也結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誼。
(板書:晏嬰 齊景公)
二、揭示課題,初步感知。
1、可是,這棵齊國的智慧之樹卻要倒下了。“病甚,且死”,危在旦夕(板書)。什么是“危在旦夕”?(危險就發生在早晚之間。形容非常危險!)
2、這時的景公,與晏子有著深厚君臣情誼的景公,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的景公,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板書:欲速則不達)齊讀課題。
欲:想;速:快速、火速;則:結果;不達:不能達到目的。
3、你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嗎?(想快卻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4、“想快卻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這是為什么呢?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5、檢查自學。看看這些字你都掌握了嗎?
課件出示:
驛 使 韓 樞 騶 子 馭 馬 霍 地
6、誰來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細讀課文 ,感悟體會。
1、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不能,路途遠,他跑一定很慢。因為他太(一心)想快了,以至都慌了。
2、看看他為什么想快?指名讀①自然段。“危在旦夕”如何理解?
(危險在早晚之間。)
3、帶著你的理解,再來讀讀。(指名讀-----齊讀)
4、自從晏子出使楚國后,他的經歷迅速傳遍諸侯,晏子便成為雄辯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為晏子的存在,諸侯沒有人敢輕視齊國,齊國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漸強盛起來。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危在旦夕,景公聽了,能不想快點見到晏子嗎?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一心想快?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從“霍地” 動作描寫可以看出他想快。“霍地”如何理解?(突然地、猛然地、忽地)
(2)從“十分焦急、高聲喊道” 從神態描寫可以看出他就想快。
(3)景公說“火速回去”。“火速”也能體現景公一心想快。
(4)從“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從語言描寫中看出他就想快。
5、看這樣的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出示:
“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語氣不同、多了“快快”說明了景公當時很著急,有點慌了。抓住了疊詞來體會)。
6、指導朗讀。
(1)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親密朋友,你怎么讀?
(2)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國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應該如何讀?
7、還有什么地方讓你看出他就想快?
(1)“好車良馬”這是選擇的工具,既選好車,又選好馬。
(2)(“心急如焚”。從心理描寫看出來
(3)“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從“奪”、“親自”、“駕”也能看出景公一心想快。
師:是騶子韓樞真的駕很慢嗎?(生:不是。)騶子韓樞是專門給皇帝掌管車馬的很好的侍從,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肯定不如韓樞。這種作法足以讓我們看出景公當時心情急切。
(4)“棄車”、“徒步跑”也能看出他想快。
(5)是馬不夠努力嗎?(不是。是急性的景公心里太急,趕車技術又不好,才棄車而選擇徒步的。)
(6)試想,徒步可能比車快嗎?
8、想知道故事結果嗎?
出示:
齊景公在回城的過程中四次急得從馬車上跳下來,最后是邊走邊哭,導致車子比預計的晚了將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經去世了……進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體上放聲大哭;說:“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規勸我,細小的過失也不放過。災禍沒落到我的頭上,卻落在先生的身上,齊國危險了,百姓將向誰去訴說啊!”
9、讀到這里,談談你感受?
(景公真的挺可氣,做法不聰明。急昏了頭,喪失了理智。事不能太著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0根據你的理解,試填這樣的一首短詩。
此時,
他多么想 ;
他多么想 !
而這一切都晚了。
只因,
他 ,
卻 ,
留給他的只有 ,只有 !
11、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這就叫 欲速則不達。
生活中你聽過類似的故事嗎?
12、對照古文,激發興趣。
再來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馭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注釋:傳騎——騎馬傳遞公文的人。謁——進見。嬰——齊國大夫晏嬰。疾甚——病重。遽——急忙。煩且——良馬的名。乘——馬拉的車。騶子——古代管車馬的官。轡——韁繩。御——駕車。盡——終于。釋——放棄。
1、讀讀看。古文,給你什么感覺?(精辟、短小、難懂、簡潔……)
2、這些都是古文的特點。聽老師讀,好嗎?
3、生練讀。
4、看這句話,你能猜猜它的意思嗎?
出示:
景公遽起,傳騎又至。
(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這時又一個驛使飛馬而至,催景公速回。)
5、說得真好,你們發現了什么?
句子的含義都在上文中呢,第幾句話的意思就是上文第2自然段。
6、看看上邊有多少字?(生:28個。)這句古文幾個字?(生:8個。)看出古文短小、精僻了嗎?
7、語言之靈便,朗讀之韻美,正是古文魅力之所在。同學們閑暇時多讀讀古今著作,相信你們一定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板書:
欲速則不達
過于心急
齊景公 —————————————— 晏子
達不到目的
心急如焚 危在旦夕
坐車———— 駕車 ————徒步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9
一,導入新課.
1.板書"欲"字.讀什么 能用它說個成語嗎 在你說的這個成語中,"欲"是什么意思呢
2.板書"速"字,請學生思考" 欲速"是什么意思 (想快)
3.想快結果卻是"不達"——不能到達,這是為什么呢 學完這個故事我們就會明白.齊讀課題《欲速則不達》(學生讀完一遍后提醒:注意合理停頓,再讀.).
二,初讀感知.
1.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2. 能讀這三個詞語嗎 (驛使.騶子.馭馬)想想這三個詞語有什么共同特點 你們知道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嗎
3.你們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嗎 (如果生回答啰嗦,師:可以說得簡單點嗎 老師告訴你們一個方法,要抓住"誰怎么樣或者誰干什么"來說.哪個同學再來試一試 再抽生說,有點進步,師肯定.師:如果再簡單點該怎么說呢 來,看大屏幕,你能根據課文內容把這些空白處填上嗎
課件出示:(齊景公)得知(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的消息后,十分焦急,就叫(騶子韓樞)為他駕車,后來因為太急,就(步行)回都城.
4.填得非常好!一起來讀一讀.
5.這晏嬰到底是誰 他和景公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 (請學生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談晏嬰與齊景公的關系.)哦,怪不得景公在風景秀麗的東海之濱,玩得這般高興,得知晏嬰病危,急著要馬上趕回去.
三, 研讀感悟.
過渡:丞相晏嬰危在旦夕,齊景公究竟是什么樣的反應呢 你們能用書上的一個字來概括嗎 (板書:齊景公 急)同學們真能干!請同學們繼續努力!請看大屏幕:
1,屏幕出示要求:細讀第2—5自然段,把表現齊景公"急"的詞語,句子勾一勾,在旁邊寫寫批注.好,開始.
2,學生自讀,勾畫,批注.
3,學生交流.(同學們都完成了嗎 很好.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同學們完成得怎樣.)
★體會齊景公怎樣急.
生: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大屏幕出示該句.你是從哪個詞語感受到齊景公的"急"的 你能讀一讀嗎!連抽一至二名學生評,再讀.……師:晏嬰病重,危在旦夕,這消息對于景公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一起讀——
體會"十分焦急".
生: 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這兒描寫了齊景公——(示意學生說"十分焦急"課文是怎樣表現齊景公的"焦急"的 你能用自己的讀把齊景公的焦急表現出來嗎 抽生評:你覺得這位同學讀得怎樣 (生評后,師:說得有道理,你能試試嗎 )
師:我覺得這位同學"……"讀得不錯.
師:(大屏幕出示下面句子)為了把這個句子讀得更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對比一下,看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句子對比,使學生體會齊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不同之處有二:"快快""!")
師:同學們真能干,一下就發現了這兩個句子的不同之處.我們再來讀一讀,再體會一下兩個句子在語氣上的不同.女生讀第一句,男生讀第二句:景公十分焦急,起……
師:嗯,有進步!怎樣才能把齊景公焦急地心情表現得更準確,更充分呢 請同學們看著書上的句子自己練練,再體會體會.(乘學生自己練習揣摩時,將第二句單獨出示在大屏幕上)
生自由表現一兩遍; 抽生讀.
生讀后,師:嗯!齊景公是一國之君,他的話就是命令,不容違抗,他高聲喊道:——(讀下去)
師:晏嬰危在旦夕,如果晚一步,景公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自己最能干,最忠實的大臣了!他高聲喊道:——(讀下去)
師:失去晏嬰,無異于景公失去一條臂膀,齊國失去國之棟梁,景公危也! 齊國危也!!他高聲喊道:——(示意學生一起讀)
★體會"心急如焚" .
抽生答.(四,五自然段)
你是從哪些詞語感受到齊景公心急如焚的 說說想法.(嫌……嫌…… 奪
徒步跑)
(4)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 (生齊:能)
(5)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可是表現我們全班朗讀水平的關鍵時候.讀之前,我想請個給大家提個醒,讀得時候要注意些什么.(重點在加點詞要重讀)齊讀.
四, 討論深化.
過渡:晏嬰病,景公急;驛使再催,景公焦急;急上加急,景公心急如焚!景公能盡快趕回都城嗎 為什么呢
(1)抽生說.(不可能)
(2)拓展資料.同學們說得好,事實確實如此,請看大屏幕,師講述:
(3)是啊,晏嬰去世了,再也不能規勸景公了,景公有難事,也無法再請教晏嬰了,景公怎能不悲痛欲絕!好車,良馬,駕車高手齊景公全都具備了,可惜他一時急昏了頭,喪失了理智,一心想要快點,卻偏偏選擇了不正確的方法,結果事與愿違,達不到快的目的,這真是—— (指課題)欲速則不達(指導讀)
師:要是在景公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人勸勸他就好了,那樣景公就能見上晏嬰最后一面了.假如當時你就在齊景公身邊,你會怎樣勸說他,讓他放棄自己不正確的做法呢
比如,當景公嫌韓樞駕車太慢時,我們該怎么勸他.來,誰來勸
(抽生談)
——生a:景公啊,韓抒可是最好的車夫,他肯定比你會馭馬,還是讓他來吧.
師:可是景公怎么就是覺得車馬不快呢 他心里急啊!
——生 b:景公啊,這可是好車良馬啊,你的腳力怎能和馬相比呢,你還是上車吧.
師:可景公想快點見到丞相,他可是危在旦夕了啊,景公心里就是急啊!
—— 生c:景公啊,心里越是急越要冷靜下來,否則急昏了頭就于事無補了啊.
師:聽了同學們的勸告,相信景公心里會明白:遇事切不可心急,過于心急,反而達不到目的.
四,古文誦讀 .
過渡:這是一篇選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想讀讀原文嗎 (出示注音原文)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
2.學生練讀,感悟古文的特點.
3.齊讀.
小結:這個古文片斷僅用了74個字,就表達了我們現代人用180個字表達的內容,語言之凝練,朗讀之韻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們的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古今對照的文章,希望同學們多讀多誦.
板書設計:
欲速則不達
齊景公 急 霍地站
焦急 高聲喊
心急如焚 嫌……嫌……
奪, 徒步跑
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準備好車良馬, 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齊景公邊走邊哭,………….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0
《欲速則不達》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1單元的教學內容。是一則成語故事,篇幅雖短,但其揭示的道理卻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學生的認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是這樣設計這節課的:一是導入課題。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課文,談一談對快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各有各的見解。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引導,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二是探究道理。讓學生以讀為主,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理解“欲速則不達”,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明確短文蘊含的道理。三是誦讀古文。通過學習譯文,了解古文文意,初步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并在熟讀譯文的基礎上,誦讀古文。
課堂上,我立足于給每個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靜下心來“潛心會本文”。從始至終貫穿“讀”,朗讀、默讀(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語地讀,也不是少數人的讀,是大面積地落實到每個同學的潛心地讀。并緊緊抓住課文重點詞句,有目的、分層次地朗讀、理解。我力求體現自主學習,體驗學習的教學方式,同時欣慰地看到了在簡單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有目的、分層次的讀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讀中,他們感悟到了景公因過于心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而在聯系生活實際中,他們更是把“欲速則不達”詮釋得淋漓盡致(特別是王慧敏,想到了《拔苗助長》的故事)。不過,名家們都說:有遺憾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我當然也不例外。現在我就把遺憾記錄如下:
遺憾之一:雖說指導學生讀書有層次,有目的,效果也得到體現,但有的教學契機仍不能有效把握。如:在指導學生朗讀的環節中,最后學生讀到“急得霍地站起來” 的時候,連動作都做出來了,我要是能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再次抓住焦急得高喊,再到心急如焚,然后讓學生再次把這部分朗讀一遍,學生的感受肯定更為深刻。這對于后面“過于性急”而選擇棄車徒步,因而不能達到目的的揭示,肯定更是水到渠成。
遺憾之二:如果學生讀得充分,感受深刻的話,我就能更加簡單地給予教學。直接把后面的“面對棄車徒步的景公,你想對他說什么?”免掉,過渡到“景公能很快回到都城嗎?為什么?”。而學生在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中,“不達”肯定也會講述得更加的飽滿。
遺憾之三:課標指出: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是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有力手段。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在本節課中,我雖然也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但評價的形式不夠,評價的激勵作用不明顯(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我一直在反思,怎樣才能提高自己對學生的評價水平?我陷入了沉思。
遺憾之四:……
一節課結束了,它所帶來的遺憾和引發的思考,肯定遠遠不止這些。也許我這教學設計過于簡單,我認為: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簡單實用”,是我奮斗的目標。希望我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路漫漫其兮遠,我將為之努力著……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難點: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探究故事中蘊涵的與時間有關的深刻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欲速則不達”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讀題目。
2、請學生根據題目提問題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師隨即梳理問題,并相機出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3、學生談對題目的理解。
二、學法引路
1、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欲速則不達》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請同學們回憶學習《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談自己的經驗。)
2、教師出示“金鑰匙”內容。
三、熟讀課文
1、請學生選自己適用的方法自讀《欲速則不達》的古文和譯文。要求: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2、指名分讀古文和譯文,師生共同正音。
3、請同學領讀自己認為難讀的句子。同桌互讀古文和譯文。
4、師生合作讀古文和譯文。
5、生質疑自學有困難的字詞含意,師生共同解疑。
6、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大意。
7、師生共同分析齊景公的“欲速”表現。
四、探究明理
1、學生思考并回答: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
2、教師創設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
3、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并推選發言人。幫發言人補充,完善發言內容。
4、各小組發言人匯報,師生隨即評價。
5、師生共同解決解題時還遺留的問題。
6、請學生結合課題用一句話說說讀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板書:快與慢。請學生結合本課再談理解。
2、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則不達”的事。教師也可補充實例。
六、布置作業
1、將《欲速則不達》與《效率專家爸爸》對比閱讀,總結自己的體會。
2、繼續積累與時間有關的名言警句。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譯文。文章雖然短小,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題目所概括的:欲速則不達。即過于性急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通過本文的教學,應使學生悟出這個道理。
【學情分析】
雖然本課是古文的譯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對于已具備一定語文學習能力的四年級學生來說,能夠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人物心理,進而感悟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教學古文時,要引導學生對照譯文理解古文文意,培養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2、用心體會齊景公求“速”時的動作、語言,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欲速則不達”的故事經過,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欲”,學生說說含有 “欲”字的詞語。
2、理解“欲速”的意思,進而理解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
1、學生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詞語。
3、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歸納。
(學生提出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問題:景公為什么著急?景公急成什么樣了?結果如何?)
4、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
(1)出示自學提示。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做好批注。
三、研讀課文,感悟寓意
(一)了解景公為什么急。
1、師:同學們,齊景公為什么著急?
2、反饋:“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請大王火速趕回,否則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了。”
(1)理解“危在旦夕”。查字典明確“旦”是早晨的意思;“旦夕”是時間很短的意思;“危在旦夕”是說危險將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
(2)通過“火速趕回”、“最后一面”等詞體會事情緊急。
(3)指名讀驛使的話。
過渡:景公接到報告時,正在東海游玩,他把國家大事交給了晏嬰,晏嬰輔佐景公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這樣一位忠臣眼看就要離景公而去,聽到這個消息,仿佛晴天霹靂,景公急成什么樣了?
(二)體會景公怎樣急。
1、師問:景公急成什么樣了?
2、反饋交流,指導學習方法。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起來。”
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景公當時的心情?理解體會“霍地”。在“霍地”一詞下面做上記號,指導讀的時候突出這樣的重點詞。
(2)“景公十分焦急,高聲喊道:‘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
指導朗讀。對比“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和“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快點回去!”這兩句話,理解快快、火速表明景公心里很急,重點讀出這兩個詞語。
(3)“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了,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
理解 “心急如焚”。 找到重點詞語“奪”、“親自趕起車來”,體會景公心急如焚。
師:景公親自趕車就比騶子快嗎?他為什么認為自己比騶子快呢?
能從書中找一句話,說明騶子的駕車技術嗎?
(學生交流)
(3)“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你怎么看待他“棄車而跑”的行為?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讀出惋惜、嘲笑的感情。
(三)結果如何?
1、師:同學們,你們能根據景公的行為猜到事情的結果怎樣嗎?
出示資料,指名讀。
2.齊景公真的不知
3、景公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四)感悟寓意 。
1、完成填空:齊景公一心想要 ,可是因為 ,結果 。
2、師:景公一心想要快,這就叫“欲速”,反而達不到目的。這就叫道徒步走比駕車慢嗎?那他怎么會選擇了這樣的方法呢? “欲速則不達”。
3、有感情的朗讀課題。
四、誦讀古文,指導學法
1、出示古文。
(1)師范讀。
(2)生練讀。
(3)對照譯文指導朗讀,感受古文特點。
(4)齊讀古文。
2、出示“金鑰匙”,齊讀。
五、課后延伸,鞏固積累
1、把《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讀一讀。
六、板書設計
欲 速 則 不 達
晏子 景公
危在旦夕 好車良馬 騶子駕車
好車良馬 親自駕車
失去理智 徒步跑開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簡析:
《欲速則不達》是北師大第八冊第11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簡潔,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
學情簡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課篇幅短,其義顯。學生已學過《晏子使楚》及其已具有一定的課外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學生要理解課文內容并不難,但是其揭示的道理卻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借助資料,通過齊景公的動作、語言,體會齊景公對晏嬰的情深義重。
3.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條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卻達不到目的。
4.朗讀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
教學重、難點:
質疑問難、品詞析句。通過齊景公的言行,設身處地體會他的心理活動。探究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策略: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晏嬰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播放《欲速則不達》動畫。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關于“欲速則不達”還有一個小故事呢。這節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以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新課。)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課文是——《欲速則不達》。學生齊說課題。
2.教師板書課題。
3.課題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
4.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
(從課題入手質疑,引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質疑
1.請同學們先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書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把不明白的地方標注出來。
2.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這里有幾個生詞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驛使”、“騶子”、“馭馬”。指名領讀。從這幾個詞中你發現了什么?指名解釋這幾個詞的意思。“韁”與“僵”、“疆”比較、組詞。
(采用歸類識字的方法,扎實生字基礎。)
3.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根據學生提問,整理問題并板書:為什么著急?能趕回去?
(1)齊景公為什么這么著急?危在旦夕什么意思?
(2)齊景公不能趕回去見晏嬰最后一面。有依據嗎?事實呢?老師查到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學生的疑問入手,引發問題意識,學生探究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關注矛盾點,引發質疑
1.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同學們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呢?為什么晏嬰病重齊景公這么著急?
生補充資料
老師課前也查閱了一些資料。出示晏嬰圖片。喏!這就是晏嬰。
(課件引入資料:晏嬰是齊國的三朝宰相,輔政長達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輔佐著齊景公,使齊國達到“興盛”,卻過著清貧的生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想想,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晏子使楚》一文里憑著聰明才智回擊楚國人、捍衛國格的晏子就是他。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2.從哪兒能夠看出來?請同學們再來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語句。
(1)“景公聽了,急得霍地站了起來。” 你關注了齊景公的動作。“霍地站起來”是怎么站起來?(突然地、猛然地)誰來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這個動作?為什么要這樣表現?能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2)第三自然段
對比句子:快快準備好車良馬,讓騶子韓樞為我駕馬,火速回去!
準備車馬,駕馬,火速回去。
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我們從他高聲喊的動作以及他的語言中也能體會到齊景公對晏嬰情深義重。誰來讀讀這句話?齊景公是一國之君,他說的話一言九鼎,應該怎么讀?
3.齊景公為火速趕回做了如此充分的準備,我們跟結果來對照一下。此時有沒有產生什么問題?
指名讀第四、五自然段 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學們,此時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會嫌騶子駕車慢、馬不努力向前呢?因為齊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們聯系上文看看,導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燒一樣,可是他覺得騶子和馬也和他的心情一樣嗎?所以他不信任騶子和馬,最后棄車徒步跑開了。他放棄的是什么?(正確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著急的時候?結果怎樣?原因是什么呢?
剛才同學們解釋了課題,欲速則不達就是想要快,卻達不到目的。學習完了課文,誰再來談談對這個課題的理解?
(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
四、總結拓展
1.學完了課文之后,你從中收獲了什么?在這個短短小的故事中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2.剛才我們學習了這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讀。讀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覺?老師來讀讀,好嗎?配樂。
4.剛才我們先學習了譯文,再來讀古文。這是一種學習古文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來看一看。(出示課件)誰來讀讀?根據金鑰匙的提示,自己讀讀試試。
5.指名讀。
6.這篇古文僅用了74個字,表達了我們現代文180多個字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古文的語言之凝練,朗讀之韻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們的小學課本和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古文,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讀、多誦!
(引導學生感悟古文的凝練,讀出古文的韻味,同時滲透學習古文的方法。)
五、課后延伸:
《欲速則不達》這樣一個古代故事對于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小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當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出“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時,再引導他們尋找生活中“欲速則不達”的實例,讓學生把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使他們感悟到在生活中“欲速則不達”這樣的毛病很多人都會犯到,它或多或少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讓學生在遇到急事能保持冷靜,急中生智,找到正確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簡評:
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質疑問難法,引導學生關注矛盾點,引發問題意識,采用品詞析句法深入讀書。在同伴互助中,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引發更深入地思考,關注新的矛盾點,產生新的問題,更深入地讀書,進而發展思維。在讀懂文章的同時,受到啟發,達到文道統一的目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真正解決了他們困惑的地方,參加聽課的老師在評課時也肯定了這種教學方法。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4
執教的《欲速則不達》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備課時我努力遵循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依據閱讀教學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讀書訓練為主線的理念。上完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突出工具性,體現人文性
北師大版教材倡導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從而在感悟、品味語言文字,感受其內在人文性的同時,突出并強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因此,教,是為了不教。在這節課上,我順學而導,重視“金鑰匙”中所應掌握的學法指導:
1、結合舊知,聯系具體語境理解字詞
開課,我就扣住一個“欲”字讓學生組詞或說詩句,并說出“欲”在詞、句中的意思,目的就是讓他們在調動以往舊知的同時,能夠結合具體的語境去正確理解其在文中所表示的意思,同時認識并感悟到理解字詞的方法——聯系具體的語意環境。
2、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
在課文中我設計了這么一個引導性的問題:“景公親自駕車真的比騶子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是怎樣去尋找回答的依據呢?學生順著我的引導,很快找到了上文中所寫到的景公高聲喊到:“……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火速回去!”學生從“讓騶子韓樞為我駕車”中體會到,在情急之下,景公理智而清醒地提出讓騶子駕車,很顯然,騶子韓樞必為景公所信任,問題的答案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景公親自駕車,便是心急辦壞事。同時我相機指導:“這個同學能夠聯系上下文解決問題,理解課文,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3、抓重點字詞,正確理解并體會課文
比如:在體會景公心急的第四自然段,我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發現重點字詞,通過對“心急如焚、太慢了、奪過、親自”等詞語的品讀、感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景公“急”。
4、借助資料,思考提出的問題
“景公為什么急?”“景公能盡快趕回都城嗎?”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僅從文本中是難以全面理解的,我利用“金鑰匙”中“借助資料”“聯系已有知識”(聯系上冊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方法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讀”中盡顯語文課堂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讀”就是最有效的刺激。我帶領孩子充分閱讀文本,從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中去感悟課文、感悟人生。“讀”中盡顯語文課堂魅力。例如我是這樣指導學生的朗讀:
“晏嬰危在旦夕,恐怕難以見上最后一面,這樣的忠臣,眼見著就要離開他而去了,齊景公能不急嗎?他急成什么樣?怎么讀?”
“這消息,對景公來說,猶如晴天霹靂,怎么讀”
“景公是一國之君,他的話一言九鼎,怎么讀?一起來”
“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分鐘,你就要失去一位最親密的朋友,怎么讀?”
“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分鐘,你就要失去一位最忠誠的大臣,怎么讀?”
“此時,你就是齊景公,晚一分鐘,你的國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讀?”
我一層進一層的引領學生朗讀——理解體會,入情朗讀;鑒別比較,入境朗讀;相機提升,有效朗讀;想象表達,入境朗讀;逐層推進,深化朗讀。充分體現出了在教學過程中,把“讀”的訓練始終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讀”為本的理念,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的基礎上領會和感悟,讀出了自己的情感體驗的同時,更深入的探究了故事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三、重視評價作用,促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該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上課時,我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互評,更重視我自身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的評價,例如:
1、在引導學生通過讀把對齊景公“棄車而跑”的行為的感受讀出來時,我是這樣評價的:“我聽出了你在為他惋惜”“我聽出了你在為他著急”“我仿佛聽到了一些嘲笑的意味”;
2、在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課題時,我是這樣評價學生的朗讀的:“我聽出了思索的感覺”“我聽出了規勸的意味”“你們讀出了這個題目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這樣的評價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通過評價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回頭看這節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
1、因是借班上課,而課前不能接觸學生,學生無法收集相關資料,而是由我直接提供背景資料,在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上有所欠缺;
2、在學生練讀,感悟古文的特點這一環節,一個學生說:“古文很容易理解”,當時可能因自己的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的糾正,只是說了句:“是嗎?”課后我在想學生為什么覺得古文容易理解呢?其實一個問題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先讀古文,后讀現代文,你還會覺得古文容易理解嗎?”
3、有些環節的呈現還欠明顯。
《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 篇15
《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第十一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通過本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悟出這個道理。教學時,我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本節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我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組織學生討論: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這時,為了拓展學習空間,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這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學時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讓學生討論: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體驗、感知時,能夠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一單元《欲速則不達》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1:
這節課我著重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個是導入環節,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談一談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都頭頭是道,各有各的見解,理由也很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異常,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引導,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二是在探究道理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用表格的形式補充了幾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因為設計教學時,我結合了前兩篇課文,所以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三是拓展延伸,培養能力環節。第一項訓練是在課上我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對景公的做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項訓練,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課題,而且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項訓練,給學生拓展了學習空間,讓學生親自走進當時的情境中去說服景公回到馬車上,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點評:
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本節課,教師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教師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 “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文即將結束時,教師注意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使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滿足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還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運用表格式的練習,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到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體驗、感知的時候,教師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著重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個是導入環節,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談一談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都頭頭是道,各有各的見解,理由也很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異常,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引導,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二是在探究道理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用表格的形式補充了幾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這也是本課的一個亮點,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因為設計教學時,我結合了前兩篇課文,所以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三是拓展延伸,培養能力環節。第一項訓練是在課上我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對景公的做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項訓練,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課題,而且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項訓練,給學生拓展了學習空間,讓學生親自走進當時的情境中去說服景公回到馬車上,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教學反思3:
第十一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通過本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悟出這個道理。教學時,我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本節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如:導入新課時,我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引發學生自主爭論,使學生在讀課文之初,就有問題要思,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在課文即將結束時,組織學生討論:齊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這時,為了拓展學習空間,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齊景公身邊的一個侍從,當看到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時,你打算怎樣說服他回到馬車上去?”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給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及表達的機會,學生邊演邊說,課堂氣氛活躍。這不僅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學時把本單元的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使得單元教學緊密相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則不達”,我除了讓他們結合實際談外,還讓學生討論:挑山工為什么不像游人一樣走直線?難道他們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線比游人走直線路程要長一倍嗎?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礎上能夠合理利用時間,也以此來鞏固單元所要完成的教學目的。學生不僅發表了看法,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
3、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體驗、感知時,能夠為學生創設個人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談自己所想,說自己所感,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