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2篇)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解析:這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課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課文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點段。
設計理念:本科的教學設計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圍繞文章的中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為了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出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我抓住了文章的重點詞句來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另外,我讓學生在課錢收集沙漠荒涼的圖片、阿聯酋以前環境的圖片及現在城市美景的圖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1、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
2、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沙漠中的綠洲》,(齊讀課題),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內容?
過渡:在浩如大海的沙漠中怎么會有綠洲的呢?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課文。
二、體會阿聯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這些花草樹木的。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這句話。
學生找到后出示: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
指名讀。理解“侍弄”(仔細照看)齊讀。
2、那么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聯酋人民是像愛孩子一樣精心侍弄這些花草樹木的呢?
3、學生默讀2-6小節,然后小組討論。
4、學生交流。
(1)細心呵護。(板書)
出示:這里綠樹成陰,鮮花遍地。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指導朗讀(讀出人們如何愛惜的感情)
師述:這也是作者初次來到迪拜時的感覺,你們有什么感受?誰來讀出這種美來。
導讀:“這里綠樹成陰,鮮花遍地。”這么美的環境是因為“這里沒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2)精心種植(板書)
a .阿拉伯朋友告訴我們,這里的每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
b.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在這里,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
c.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的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
阿聯酋人民為什么要費這么大勁呢?(環境很惡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出示:原先這里是沙漠,地上全市白花花的鹽堿,好像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一塊不毛之地。(說說你印象中的沙漠)同時出示沙漠圖片【文字的感悟加上圖片渲染,使學生有一個更直觀地感受】
過渡:可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并沒有難倒阿聯酋人民,他們為了美化自己的生存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他們知道“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
(3)辛勤的澆灌(板書)
生:雖然有地下水管給花草澆水,但還是每天給花草澆水,為的是使花草更漂亮。
過渡:是啊,剛澆完水的花草樹木更加美麗、青翠了,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六小節。
出示:霎時,一陣雨霧從空中灑下來,,把樹葉、草和花上的塵土林得干干凈凈。眨眼功夫,樹葉更綠,小草更翠,鮮花更艷。
指導朗讀。
(2)小結:正是由于阿聯酋人民精心種植、辛勤澆灌、細心呵護,像愛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才有了今天阿聯酋人民良好的生存環境。
【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段落,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會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的精心,在交流的過程中貫穿朗讀訓練的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得以發揮。】
三、出示阿聯酋環境照片
過渡:通過剛才我們體會到阿聯酋人民如何精心侍弄這些花草樹木,我們知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營造良好生存環境,建設自己的家園。有些同學在課前收集了大量阿聯酋環境的照片,就請大家看一下吧!(實物投影,出示照片)
【通過觀看圖片,更加真切地體會阿聯酋人民付出的代價,同時讓學生通過在課前搜集資料的方式獨立地去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四、聯系實際,談談體會
過渡:雖然阿聯酋的環境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可他們卻不怕困難,為了把自己的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付出了很大代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能結合自己生活的周邊環境談談自己的打算嗎?
【設計這個環節,使學生通過學文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糾正學生的日常行為。】
五、總結
是啊,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起來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吧!
【借助課文的總結句,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進一步感受沙漠中的人們為了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頑強地與惡劣的大自然作斗爭的可貴精神】
板書:
精心種植
沙漠中的綠洲辛勤澆灌 改變環境
細心呵護 建設家園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縱橫交錯”、“適宜”造句。
3.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一、揭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沙漠中的綠洲 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阿聯酋白茫茫的沙漠中,有著星羅棋布的綠洲。那是阿聯酋一座座城市。現在先走進其中的一個城市迪拜去訪問吧。
1.引讀第二節。
2.讀第二節。(兩人)你覺得這里怎樣?(美)
3.老師搜集了迪拜的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吧!同學們都看得入迷了,你想說什么?(迪拜的確很美,高高的椰樹像一把把大傘,倒映在碧水之中。碧綠的草坪像一塊塊綠絨地毯。五彩的鮮花競相開放,組成了絢麗的花海。飛濺的噴泉,整潔的街道,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讓人流連忘返。板書 :綠樹成陰 鮮花遍地
5.你想象出迪拜以前的樣子嗎?自由讀一讀,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學生輪讀這一句。
老師聽出來了,你的朗讀中讓我們感到了這環境惡劣。
你的朗讀中充滿了懷疑,不相信這么美麗的城市以前竟是寸草不生,環境惡劣的沙漠。
(板書 : 不毛之地 環境惡劣)
6.是呀,我們很難把這么一個美麗、充滿希望的城市和寸草不生的貧瘠的沙漠聯系在一起,,很難相信這城市真的是一座從沙漠上建造起來的。
阿聯酋人民是怎樣建造綠洲,創造這奇跡的?請同學們默讀第三節,畫出有關的語句,然后來說一說。
5. (三人說)(老師從你的朗讀中聽出了敬佩;阿聯酋人民真不容易!阿聯酋人民真了不起!)
6.出示這段話。再次讀一段話,你體會到什么?
(3個買來……引讀阿拉伯人的話……每一株草都是花費了很大的代價培植的。花費培養一個孩子的費用。
學生能夠算帳……一棵五萬,兩棵呢?三棵?一百棵?一千棵?
那么,建一個中心公園得多少錢?建一座城市付出的代價更是驚人的。
算到這兒,你明白了什么?真是……無法計算,不惜一切代價。
(僅僅是花費財力嗎?)再讀讀。“挖去咸而板結的地面,填上泥土,”老師告訴大家迪拜是是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面積3900平方公里,常州面積4180平方公里,——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決心很大)
排上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學生上臺畫畫)你覺得?(我們感到阿聯酋人民為了建設綠洲,克服了重重困難,板書:辛勤種植)辛勤種植,付出了巨大代價,他們真了不起。
你認為他們花費財力、人力、物力,不惜一切代價來改造沙漠,你有必要嗎?值得嗎?(渴望美好的生活,有了美好的生存環境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他們充分認識生存環境的重要性。熱愛自己的家園,熱愛生活。)
難怪阿拉伯的朋友說:“引讀最后一句。——有了……才……”
師:是呀,阿拉伯人民把大量的石油收入用來改造生存的環境,用來建設一系列配套基礎設施。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迪拜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一座著名現代化的美麗城市,被譽為“奇跡之都”。被人們譽為“中東的香港”。這是因為阿聯酋人民認為“有了……才”再次引讀這句話。
6.帶著敬佩之情讀再讀這節。
過渡:讓我們跟隨友好的阿拉伯朋友繼續前行,前面就是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園。啊,綠樹成陰,鮮花遍地,好美的景色啊!我們還看到一位園林工人正在……引讀,
這一部分是我與一位園林工人的對話,你能讀懂園林工人的話嗎?同桌相互說說。
7.都讀懂了?現在老師就是文中的作者,同學們扮演園林工人,我們分角色來練習對話。
(1)你好,請問你在干什么?
(2)這下面有很多自來水管,你還需要澆水?
園林工人給花澆水是為了讓樹葉更綠,小草更翠,鮮花更艷。
師:而阿聯酋人民給花草澆水就像父母給孩子洗臉一樣,是為了讓花草樹木更干凈、更漂亮,真是“像愛護孩子一樣在精心侍弄花草”啊!板書:精心侍弄
(3) 你們為什么要這樣精心養護這些花草呢?(“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沙漠環境惡劣,花草樹木來之不易,能夠使人們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4) 只有你們園林工人才這么愛護花草樹木吧?你從哪里看出?讀:地上沒有一片落葉…
師:難怪走在街上,會這么干凈呢。看來,阿聯酋人民人人愛護花草樹木,個個自覺保護環境。因為你們知道:引讀最后一節有了……才……
8.再讀這一部分。
9.那么,在阿聯酋,僅僅只有迪拜這樣一個城市綠洲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羅棋布)
10.教師: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阿聯酋人民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為了改變生存的環境,克服了重重困難,辛勤種植,把不毛之地沙漠改造成了鮮花盛開——指板書的綠洲,創造了人間的奇跡。)
教師:學到這,老師相信同學們有許多感想。那么請你聯系課文內容,對阿聯酋人民說說心里話。先寫下來,再來交流。(阿聯酋人民了不起,熱愛生命,愛護生存環境。吃苦耐勞。
師:阿聯酋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心血和汗水,用自己的智慧改變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在沙漠中建設了綠洲,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創造了奇跡!
所以,人們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敬佩,表彰他們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的突出表現,從 2000年開始,設立了一個獎項,這個獎項就叫“迪拜獎”。用來獎勵在改善居住環境中做出杰出貢獻的城市。讓我們再帶著敬佩的語氣來讀一讀課題吧!
沙 不毛之地 環境惡劣
漠 辛 精
中 勤 心
的 種 侍
綠 植 弄
洲 綠樹成陰 鮮花遍地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課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讓學生感受阿聯酋人民為了建造沙漠中的綠洲,付出的艱辛和努力,體會他們在沙漠中建造綠洲的困難和艱辛,感受到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及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是難點。所以在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這條主線,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朗讀第二節,初步了解迪拜的美麗,然后,出示形象生動具體的迪拜城市照片,讓學生具體感知現在的迪拜是如此美麗,如此繁華,如此潔凈!在學生驚訝的贊嘆聲中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原來迪拜的面貌,在強烈的對比中學生不禁提出了心中的疑惑:迪拜人民是如何建造這美麗的城市,怎樣把沙漠變成綠洲的?此時,我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孩子仔細地讀文中第三小節中的有關語句,通過讀、批注,來讓學生談談從這些關鍵詞中體會到什么?在此基礎上,我以“阿聯酋人民花了這么大的代價種植樹木值得嗎”這個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爭辯中、在老師適時的介紹點撥中更深層次的理解感悟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造綠洲任務之艱巨,困難之大,工程之浩大! 然后,我創設了具體的情境,師生共同來參與學習。教師以訪問者的身份,學生以園林工人的身份一起來對話。通過教師一個個精心預設的提問,學生大膽參與, 學生完全了解到了阿聯酋人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在深入淺出的引導下,完全明白了阿聯酋人民創造美的過程,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真心地去保護,才能永恒地享受美。最后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因為考慮到學生遠離文本,所以我適時地滲透一些圖片,講述中也穿插了一些資料的介紹,拓寬學生的思維;創設情境也能依從學生的需求,所以,整堂課學生有了一定的收獲。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激趣導入
1、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沙漠中的綠洲》這一課,課文讀熟了沒有?
2、生談自己讀書的感受。
3、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對課文已經讀熟了?你感覺哪兒沒讀熟?(師結合學生匯報,相機引導。)
4、 激趣:
老師對這篇課文還沒有讀熟,只讀了一遍,對沙漠中的綠洲知之甚少。這節課,你愿意做我的老師嗎?
二、 精讀課文2—6自然段,感受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的“精心”
1、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打開,輕聲讀課文2—6自然段,邊讀邊想象:像老師這樣課文只讀了一遍,又沒有去過阿聯酋旅行過的人想知道什么。
2、生自由讀課文,圈畫批注。
3、交流: 你認為像老師這樣的人想知道些什么?
(這里將運用語言渲染、比較、簡筆畫、示范、以評促讀等多種朗讀方法,通過品評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感受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的精心。以學生的匯報交流的順序為主線。)
4、讀第3自然段的1—2句,抓“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引導學生算一算賬,在農村培養一個孩子大約需要兩萬余元。按此計算,建造迪拜中心公園需要多少錢呢?出示彩圖,師數樹,生算錢,最后讓學生估計一下需要多少錢。學生在計算、比較中真正體會到沙漠中植樹種草投資巨大。引導學生將第2句后的句號改為感嘆號。對比讀體會建造的艱辛、投資的巨大。
5、 讀第3自然段的6—8句,抓住“縱橫交錯”一詞,讓學生畫畫簡筆畫,體會工程的艱辛與繁雜。
6、自由讀第3自然段,體會: 阿聯酋人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7、讀第6自然段,師描述創設情境:
現在,大家就是迪拜中心公園的小草、小樹、小花,請你們閉上眼睛(略停)。“呼——呼——”一陣風刮過,沙漠中黃沙漫天飛舞,刮得人睜不開眼睛。就連中心花園中的小草呀,小花呀的臉上、身上,都落滿了一層塵土(略停)。這時你們有何感受,此時最想干什么?(讓學生談談感受)好吧,老師就是園林工人,從路邊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嘩——嘩——”,霎時間,一陣雨霧從空中灑下來,把小草呀,小花呀(邊說邊指著孩子)臉上的、身上的塵土淋得干干凈凈。這時,小草更綠了,小樹更翠了,小花更艷了。他們在陽光下露出了笑臉(略停)。這時,你們心里有何感受?(讓學生談談感受),想對園林工人說些什么?
8、 范讀第6自然段,現身說法,激發誦讀興趣:
師讀到“樹葉、草和花上的塵土”時,覺得自己身上也落滿了塵土,感覺不舒服,不由讀得重一些、慢一些。讀到“草葉更綠、小樹更翠、鮮花更艷”時,覺得自己身上也洗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不由讀得輕一些、快一些了。
三、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1、感謝各位小老師告訴我這么多有關綠洲中的知識。老師覺得阿聯酋人民對待花草樹木真的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你覺得在我們周圍,人們是不是也像阿聯酋人民那樣愛護生活中的花草樹木?
2、生結合平時生活中的觀察,談談自己的看法。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導航臺
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你見過沙漠嗎?在電視里、在書上?沙漠給你的感覺是什么呢?你會想象自己居住在沙漠里的情景嗎?
“綠洲”指沙漠中有水、有草的地方。《沙漠中的綠洲》這篇課文中的綠洲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因此它更需要人們付出艱辛的勞動和汗水,也更值得人們珍惜。
課文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為了改善生活環境,辛勤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于建成綠洲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點題。作者從飛機上俯瞰阿聯酋,發現在一片“白茫茫的沙漠中,有著星羅棋布的綠洲”,這些綠洲是怎么會有的呢?引起了下文。
第2~6自然段寫訪問迪拜,一解綠洲之謎。先寫迪拜的風光,“綠樹成陰,鮮花遍地”;次寫國家為植樹種花所付出的代價,從泥土、淡水、到樹苗、花草,都需要從國外買來,還要經過復雜的程序才能把花草和樹木栽下,可見要在沙漠中開辟出綠洲是很不容易的;最后寫對樹木花草的管理,以一個園林工人的精心照料為例,說明迪拜人對花草樹木的珍惜和愛護。
第7自然段是作者對阿聯酋人民的贊揚和由此引發的感慨。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片斷欣賞
精彩片段
阿拉伯朋友告訴我們,這里的每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培植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像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并沒有難倒阿聯酋人民。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阿拉伯朋友這樣說。
欣賞:
阿聯酋人民為了創造美好的生活空間而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和努力,你能想象嗎?
這一段通過對比,寫出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告訴我們國家為了為植樹栽花所付出的代價,從泥土、淡水到樹苗、花草,都需要從國外買來,還要經過復雜的程序才能把樹木和花草栽下,可見要在沙漠中開辟出綠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段中寫自然環境的惡劣,更襯托出開辟綠洲的艱辛。真應該為我們生活在綠洲而感到幸運。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生活的世界逐漸變成了沙漠,我們也要面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嗎?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
巧妙運用襯托手法
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你一定會為阿聯酋人民如何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培植樹木花草,建造綠洲的精神所感動。但如果這一段少了這樣幾句話,你覺得會怎么樣呢:
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像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
很明顯,少了這幾句話,感覺大不一樣。反過來說,正因為這幾句對阿聯酋惡劣的自然環境的介紹,才讓我們對“每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在這里,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樣的描寫有了很深的體會,從而更為阿聯酋人民不畏艱難,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的精神所感動。
這里運用的就是襯托的方法,襯托就是為了使某件事物或者某個人的特征、性格更加突出,而用另外一些事物或人放在一起加以描述,達到陪襯或對照的效果。
下面這段話,是寫貓捉老鼠,但作者在寫貓的同時,沒有忽略對老鼠的描寫,正由于具體描寫了老鼠的狡猾,因而更加襯托出小貓動作的敏捷和捕鼠本領的高超。
星期六的晚上,奶奶特地烙了油餅,熱氣騰騰的油餅噴發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這香味被一只黑乎乎的老鼠聞著了,它從洞口探出頭來,賊溜溜的眼睛向四周張望了一下,就鉆出了洞口。忽然,它似乎察覺到有什么聲響,又把頭縮了進去。過了一會兒,它再一次探頭探腦地出了洞。只見它動了動鼻子,桌子上油餅的香味,饞得它心里癢癢的。它伏在地上,突然把身子一縮,向桌子上躥去。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早已埋伏在屋角的小花貓猶如閃電般地躥上去,一下咬住老鼠,“嗚嗚”哼著跑向后屋去了。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了解沙漠形成的原因,以及地球上沙漠的分布,并和同學探討,研究地球沙漠化的進程。
2、中國為了控制沙漠的擴展和蔓延,開展了積極的治沙工作,治沙是怎么回事?它對遏制沙漠的擴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進展如何?請關注,并和家人或者感興趣的同學討論討論。
附課后練習3提示:
縱橫交錯——村子里小路縱橫交錯。
適宜——這里環境不錯,適宜患病的人們前來療養。
附課后練習4提示: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非常精心:
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
“不,不!”園林工人豎起一個手指連連搖著,又從路邊一個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霎時,一陣雨霧從空中灑下來,把樹葉、草和花上的塵土淋得干干凈凈。眨眼工夫,樹葉更綠,小草更翠,鮮花更艷。
阿聯酋人民之所以這樣愛護花草樹木,是因為“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或者說“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
五、萬花筒
相關資料
1.阿聯酋:西亞國家,全稱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面積8.36萬平方千米。人口190萬。地勢低平,除東北部有山地外,多為海拔200米以上的荒漠。氣候炎熱干燥,年降水量
僅75毫米左右。沿海地帶有綠洲,產水果、椰棗、蔬菜等。迪拜是位于東北部沿海的重要城市。
2.沙漠:沙漠的分布跟一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關、按地區有熱沙饃(在低緯度地區)和冷沙漠(在中緯度地區)之分,其形成氣候條件一般是干燥炎熱,日溫差和年溫差較大,雨量稀少,以致地面缺少植被甚至寸草不生,成為不毛之地。親臨其境,可以見到彎彎沙丘或條條沙龍橫無際涯,可以聽到一座座赤裸沙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瀚海沙濤,起伏萬頃,黃天黃地,蔚為壯觀。
3.綠洲:“洲”的本意是四周為水的陸地。阿聯酋的沙漠浩如大海,由自然或人工形成的一塊塊綠地像大海中的綠色島嶼,所以叫綠洲。但它們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工建造的,因此更需要人們付出艱辛的勞動和汗水,也更值得人們珍惜。 4、優美的環境為什么能陶冶人的情操
人們常說,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優美的環境能夠保證人們的良好的感覺和活躍的思維,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據有關專家研究,優美的環境首先會令人心情愉快,精神煥發。精明的企業家在工廠環境美化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資金,植樹、種草、種花,治理污染,把工廠建設得像花園一樣。優美的環境幫助人松弛緊張的神經,消除疲勞,調節情緒,振奮精神,使人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這對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大有好處的。
其次,優美的環境令人思維敏捷。許多作家、詩人往往喜歡到優美的環境中去“捕捉靈感”,這是因為人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變得熱情奔放,激情滿懷,大腦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調節,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
此外,優美的環境還能賦予人完美的性格和情操。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而著稱于世,這種優秀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是與中華大地錦繡河山數千年的陶冶分不開的。
《新科學十萬個為什么 地球 環境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8月
練習2答案提示
1、 讀一讀,畫出包含 的音節,并說說你是怎樣知道的。
提示:
u跟j q x 拼,要省略u上兩點。
j q x 不跟u拼。
2、 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并在序號上畫“ ”。
提示:
縱橫交錯:(4)相互交*
湊近:(2)接近
掠過:(2)輕輕擦過或拂過
3、 選詞填空。
提示:
(1)比較:
寬廣:寬闊廣大,一般指胸懷。
寬闊:形容面積大,指有形物體。
寬敞:多指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很大。
例:
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
汽車在(寬闊)的高速公路上奔馳。
(2)比較:
希望:期待達到某種目的或出現的情況。
盼望:殷切的期望和等待。
渴望:迫切地希望,比盼望的程度更強烈。
例:
我們(盼望)已久的張老師又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貧困地區的失學少年(盼望)著能和我們一樣上學讀書。
4、修改病句。
(1)原句不完整。
全校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
(2)原句前后矛盾。
四(1)班的男同學,大概用了整整一個星期學會了跳長繩。
(3)原句詞序顛倒。
這篇課文使我產生了興趣。
(4)原句大小概念混淆。
奶奶家飼養了雞、鴨、鵝等家禽。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
花這么大的代價值嗎?我個人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想到了這個問題,也不停地問自己。閱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阿聯酋人把沙漠變成綠洲花的代價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是許多國家的人無法想像的事實)、“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炎,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還有為園林澆水的“黃馬甲工人”。讀到這些內容,會讓我們想得很多。
引導學生閱讀,學生會被“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這里的第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園林工人高興地笑了,做了個洗臉的動作,說:‘你看,它們更漂亮了!’”、“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話感動,因為他們讀到這些語言,想到現狀,會發現我們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老師反復引導學生讀課文,引導他們抽取文章之筋,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一定會慨嘆阿聯酋的偉大,會慨嘆花這么大的代價值。因為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需要花代價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為什么不去破壞?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么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么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
我們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時才能有綠洲?我們能創造如此的綠洲嗎?這是這一課的閱讀起點,學生沿著這個起點走,帶上綠洲之美前行,那未來就是“生活更加美麗!”。
《沙漠中的綠洲》教學反思(第1課時)
這次,我有幸代表鹽都參加鹽城市教科院組織的“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我所執教的是《沙漠中的綠洲》第一課時。作為一名執教者,我覺得備課、磨課的經歷是痛苦的,但收獲頗豐。
本次研討活動使我對一直認為生冷的第一課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第一課時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它雖沒有繁雜的教學環節,沒有花俏的教學手段,卻有著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它的樸實無華正是現在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現就《沙漠中的綠洲》一課,談談我的收獲。
一、理解詞語重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不懂的詞語,是第一課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教給孩子詞語的意思,還不如教會他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此,教師可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教給他們不同的理解方法。如《沙漠中的綠洲》一課,有“鹽堿”“霎時”“星羅棋布”等生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式理解了“霎時”;引導學生先關注字形猜猜“鹽堿”的意思,再聯系文中的語句來補充理解,最后借助圖片、資料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鹽堿”的認識;在理解“星羅棋布”時,教給學生拆字解字理解詞語表面意思的方法,再通過看圖、說感受理解了詞語的比喻意。
這樣的設計避免了解詞的枯燥無味,還使學生掌握了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扎實、有效。
二、質疑、解疑抓重點
中年級段的第一課時教學要求學生能理清課文脈絡,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沙漠中的綠洲》一課層次清晰,但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易概括。到底應該怎樣設計才能化難為易、突破難點呢?我與備課組的幾位同仁經過反復思索,終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揭示課題后,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1)、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造綠洲?(2)、沙漠中的綠洲是怎樣建成的?兩讀課文后,再讓學生解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兩個問題的答案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就水到渠成了,效果很好。
三、賞說結合促有效
扎實有效的語文課堂要求我們“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要扎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欣賞迪拜街頭風光”為契機,借用《三顧茅廬》一課中的句式“來到_______,只見__________”的句式,讓孩子用上一段話來描述迪拜的街頭風光,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賞景與說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四、評價語言意指導
新課程呼喚充滿活力的新課堂,新課堂呼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評價。《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教師的評價語言除了具有激勵作用,還可起指導的作用。如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一位學生介紹了阿聯酋的資料,我這樣評價:“你查的資料非常翔實,而且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很不簡單!”其實,就是暗示其他孩子在交流資料時不必機械地讀,而要學會概括。又如在學生用一段話介紹迪拜風光時,我相機設計了這樣一些評價語:1、一組排比句,增強了表達的效果;2、你很注意觀察和表達的順序;3、你圍繞了一個中心詞——“綠色”來說話,主題鮮明;4、你用了一個打比方的句子,很形象,很生動……這些看似簡單的評價語不僅鼓勵了學生,還將一些寫作技巧滲透其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當然,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也存有許多不足,雖已有“眼中有學生”的意識,但對學生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若能對學生生成性的發言予以關注,加以引導,課堂定會更精彩。另外,對于時間的分配還欠合理,以至于最后一環節的說話訓練有些倉促,還不夠扎實到位……
總結下來,我還是用那句話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美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改造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阿聯酋人民花很大的代價種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壯舉。
難點:從字里行間感受阿聯酋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走進“沙漠”,導入新課
1、沙漠給你沙漠印象?
板書:環境惡劣 不毛之地
2、阿聯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多媒體出示句子:(指導讀好這些句子)
“從飛機上往下看,阿聯酋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像罩著一層硬硬的殼。 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不毛之地!
二、走入“迪拜”,感受“綠意”
1、然而,在這茫茫的沙漠中,布滿了象征生命的綠洲,這些綠洲是什么 樣的呢?讓我們跟作者到其中的一個綠洲——迪拜去看看。
2、來到迪拜,我們看到什么?
出示:“這里綠樹成陰,鮮花遍地。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 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1)從這個情景你感受到什么?
(環境優美:綠樹成陰 鮮花遍地 板書:綠樹成陰 鮮花遍地
珍愛花草樹木、人民文明:沒有 更不見)
(2)發揮想象,說說“綠樹成陰,鮮花遍地”的情景。
(3)指導朗讀(贊美 佩服)
三、走入文本,感受“壯舉”
(一)精讀第3自然段
1、 迪拜的風景這么迷人,這么美麗。這么美的景色居然是在荒蕪人煙的沙漠中建起來的,多神奇啊!我們一起看下文,看看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惡劣的自然環境建設成如此良好的生存環境的。
2、自由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1)用“——”畫出描寫沙漠環境惡劣的詞語、句子。
(2)用“~~~~”畫出描寫阿聯酋人民不怕困難建設綠洲的詞語、句子。
(3)用( )畫出給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并能說出為什么。
3、交流:
(1)植物生長需要怎樣的條件?而阿聯酋的環境是怎樣的?誰給大家讀一讀有關的句子。(相機理解“不毛之地”)
(2)面對這樣的條件,阿聯酋人民退縮了嗎?他們是怎樣做的?給大家讀一讀有關的句子。
(a、“買來、挖去、填土、埋下” 從這四個詞語你能體會到什么?
b、理解“惡劣、適宜、縱橫交錯”等詞語)
難怪阿聯酋的朋友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
(3)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
(4)指導“有了……才……”練習說話。
4、讀讀這兩段文字,阿聯酋人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精讀4—7自然段
阿聯酋人民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培植了這些樹木、小草,那他們是怎樣進行呵護的呢?我們來一起進入課文的第4——7自然段看一看。。
1、這一部分有一個中心句,你能找出來嗎?
出示:“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
(1)理解“侍弄”。
(2)你從哪里看出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就像愛護孩子一樣呢?誰能給大家美美地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
2、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而正是有這些阿聯酋人民的辛勤付出和用心的呵護,才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這美麗的環境啊!
四、小結課文,升華“情感”
1、阿聯酋人民為什么那么愛護花草樹木?
2、在阿聯酋,僅僅只有迪拜這樣一個綠洲城市嗎?(星羅棋布)
3、阿聯酋人民在沙漠中創造了奇跡!所以,后來,從20__年開始,聯合國人居中心在全球組織評比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這個獎項就叫“迪拜”獎,用來獎勵在改善人居環境中做出杰出貢獻的范例。(中國的廣州、周莊也獲得了此獎項)
4、學到這,你想對阿聯酋人民說些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活小樹,你會對游客說什么?
5、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學些什么?
五、作業
1、分別為“植樹節(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寫環一句環保警句。
2、以“迪拜街頭風光”為題,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沙漠中的綠洲
環境惡劣 綠樹成陰
不毛之地 鮮花遍地
像愛孩子一樣
精心培育侍弄
教學反思: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敘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種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課的教學給了我如下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導入部分,我通過出示阿聯酋沙漠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印象中的沙漠,如“環境惡劣,不毛之地,寸草不生,黃沙滿天……”然后我又出示文中描寫的阿聯酋沙漠的特點。再出示一組迪拜的風光圖,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印象。學生們看著圖,暢所欲言。“高樓鱗次櫛比。”“這里綠樹成陰,鮮花遍地。”“地上看不到一片落葉……”我抓住時機加以引導:“阿聯酋人民是怎樣將惡劣的自然環境建設成如此良好的生活環境的?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跟隨作者去阿聯酋尋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興味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發起來了。
二、充分體現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教學中騰出時間讓學生以讀促悟,讀中感悟,讀出情趣,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段、關鍵詞、耐人尋味之句,讓學生品讀,細思,揣摩,體悟,實現了對文本的真誠傾聽和對話。語文課是一個對話的課堂,是一個互動的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開闊了思路,激發了興趣,鍛煉了膽量,在多聽,多說,多想中得到了發展。如有一學生說道自己對“綠樹成陰”的理解:夏天,我們躲在樟樹的綠陰下,能感覺無比的涼爽。在迪拜,路邊有那么多樹,樹與樹形成的綠陰會給人們帶來多少的涼意和清新的空氣啊……”在互動中,學生張揚了個性,展現了自我。
三、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從我的教學過程來看,我注意遵循了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教學的最后階段,我問學生:“阿聯酋人民在沙漠中創造了奇跡!你最想對他們說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活小樹,你會對游客說什么?”使學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一設計其實也是對前面教學的一個檢驗。從情感的角度看,這一設計還延續著課文內在情感的發展過程,熏陶著每個學生,達到了雙性統一的教學效果。
遺憾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有較多的時間來進行讀寫結合,放在朗讀的時間上偏少。如果能有更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來朗讀課文,他們對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會更到位;同樣,最后的寫話環節,如果時間充裕的話,讓多一些學生來進行交流,能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寫、說結合來升華自己的情感。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會用“縱黃交錯”、“適宜”造句。
4、 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 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 出示沙漠的圖片。
哪些同學了解“沙漠”?誰能說說“沙漠”的特點?
2、 板書課題:7 沙漠中的綠洲
看到課文的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讀課文。
1、 范圍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讀后討論:聽讀課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 自讀課文。
(1) 幻燈出示自讀要求。
①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讀準每個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練讀從課文中畫出的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想想詞語的意思。
③注意讀順長句子,難讀的地方可標上著重號。
④標出各自然段的序號,想想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2)學生按照要求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情況。
①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指讀小黑板上的生字。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讀音:
霎(sha) 羅(luo) 劣(lie) 適(shi) 侍(shi) 良(liang)
②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抽讀詞語卡片。
指名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
惡劣 侍弄 適宜 培植 縱橫交錯 不毛之地
③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指名逐段試讀課文,要求不錯字、不加字、不減字、不破詞破句。
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點指導:
在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著星羅棋布的綠洲——那是城市。
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
④檢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況。
指名說說各個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導寫字
“夸、劣、宜”是上下結構的字,不要寫得太長。
“價、漂、侍”是左右結構的字,不要寫得太寬。
“良”要居中寫。
四、作業
1、描紅。在習字冊中描紅、仿影。
2、抄寫詞語。(文后練習3)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霎(sa sha)時 惡劣(li lie) 良(niang liang)好
待(shi si)弄 適(si shi)宜
2、看拼音,寫詞語。
kua zhang dai jia e lie shi yi
( ) ( ) ( ) ( )
xiang zi piao liang shi nong pei zhi
( ) ( ) ( ) ( )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理解內容。
指名說說讀了這一段后,自然頭腦中會出現什么樣的景象。
(抓住“到外、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廣闊無垠和荒涼,抓住“星羅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綠洲遍布的情景)
(3)練習說話。
引導用“星羅棋布”說一句話。
(4)指導朗讀
(“到處、白茫茫、星羅棋布、綠洲、城市”等詞要重讀)
指名試讀,全班齊讀。
2、細讀第2~6自然段。
(1)細讀第2自然段。
過渡:在這茫茫無邊的沙漠中,布滿了象征生命的綠洲。這些綠洲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跟隨作者到其中的一個綠洲去看看。
①指名讀第2自然段。
②理解課文內容。
這一段有幾句話?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綠樹成陰,鮮花遍地”的情景嗎?從哪兒看出人們很愛惜花草樹木?
③指導朗讀。(第二句要讀出贊美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佩服的語氣)
(2)細讀第3自然段。
過渡:通過第2自然段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片片綠洲是那么美麗,那么迷人。而這迷人的綠洲卻是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學們不禁要問,這沙漠中的綠洲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下文。
①自由讀課文。
邊讀邊做記號,用“——”畫出寫環境惡劣的句子,用“~~~~~”畫出寫阿聯酋人民不怕困難建設綠洲的句子。
②理解詞句。
a、指名說說當地的環境怎樣惡劣。(相機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說說阿聯酋人民是怎樣建設綠洲的。(相機板書“買來、挖去、填上、埋下”等詞,同時理解“惡劣、適宜、縱橫交錯”等詞語)
c、指名說說阿聯酋人民為什么這樣做。(板書:有了……才……)引導用“有了……才……”練習說話。
③指導朗讀
(3)細讀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輕聲讀課文。讀后說說自己感覺到了什么。
②默讀課文。在能表現阿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詞句下畫上圓圈。
③練習感情朗讀。(邊讀邊感悟:通過“雨霧灑下來、淋得干干凈凈、樹葉更綠、小草更翠、鮮花更艷”等詞語的朗讀,體會阿酋人民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
3、細讀第7自然段。
齊讀課文,說說這段告訴我們什么。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比一比,再組詞。
澆( ) 漂( ) 侍( ) 宜( )
燒( ) 飄( ) 待( ) 宜( )
3、照樣子,寫詞語。
白茫茫( ) ( ) ( )
干干凈凈( ) ( ) ( )
4、寫出近義詞。
培植( ) 適宜( ) 美麗( ) 侍弄( )
附板書:
19 沙 漠 中 的 綠 洲
惡劣 良好
咸而板結 綠樹成陰
不毛之地 鮮花遍地
像孩子一樣
花代價培植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的提問還顯意猶未盡。走出教室,身前身后還跟著幾個不得答案不罷休的孩子們,這是為什么?
回顧這一堂課。上課一開始,我照教案進行復習提問: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些什么?舉手如林。“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當幾個同學已說了許多內容后,許多舉起的手還是不肯放下。一看情勢,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已基本了解,而且已記在心里了。怎么辦?照教案亦步亦趨再進行逐段精讀指導嗎?顯然已沒有必要。我迅速在心里作出了決定,立即隨討論板書:“不毛之地 綠樹成陰鮮花盛開”(師問)“同學們,看了老師的板書,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問題來了:“既然是不毛之地,為什么會有綠樹成陰,鮮花盛開呢?”“為什么要在不毛之地栽種綠樹鮮花呢?”我馬上喝彩,“這兩個問題提得好,很有價值!”隨即激將:“誰能解答他們的問題,誰就更會動腦。現在把課文翻開,快速默讀課文,看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主要在哪些自然段?”
課堂上聚精會神地默讀。
隨著一只手的舉起,安靜被打破。“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主要在課文第三段。”(師)好。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同學們的回答爭先恐后:“因為阿聯酋人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在地里埋下了縱橫交錯的水管,澆灌花草,所以不毛之地能綠樹成陰,鮮花盛開。”……一個個回答是多么好!(師)這一切都得從國外買來,得花多少費用?(生)“培育一棵小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師)“培養一個大學生的費用是多少?我們一起來算算帳好嗎?
一個學生一年學雜費平均算約1000元;生活費4000元;學習用品500元;衣著500元;(學生插嘴,衣著不止500元)其它費用500元,共計6500元。再加上小學6年,初、高中6年,大學4年,幼兒園3年,共計19年。用6500乘以19年=12,3500(元)。也就是說,阿聯酋人民培植一棵小樹大約要花費十幾萬元人民幣,那么沙漠中 “星羅棋布的綠洲”要花多少錢?(生)“啊……”一片驚訝的叫聲!借此高漲的學習熱情,我接著反激:“是啊,培植一棵小樹要花十幾萬元,值得嗎?請你用課文中的或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
“值得。”“因為,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會更加美麗。”“因為有了這些綠樹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因為綠樹鮮花會給沙漠中的人們帶來許多小動物,同時也給他們帶來歡樂”……
師引導看圖,面對荒漠中的座座美麗城市,你想對阿聯酋的人民說些什么呢?……
至此,阿聯酋人民與惡劣的大自然作斗爭的可貴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下課了,他們還在問:阿聯酋為什么這么有錢?他們的錢用完了怎么辦?……這就是文章開頭的一幕,它引起了我的反思。
這節課能夠激起學生如此高的學習熱情,一是改變了逐段理解朗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耳目一新;其次是老師關注了教學生不懂的,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老師靈活地把握了學生的求知動態,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激活了學生質疑、解疑、好尋根問底的心理特征,這等于送給學生一把求知的鑰匙。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花這么大的代價值嗎?我個人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想到了這個問題,也不停地問自己。老師們閱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阿聯酋人把沙漠變成綠洲花的代價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是許多國家的人無法想像的事實)、“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炎,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還有為園林澆水的“黃馬甲工人”。讀到這些內容,會讓我們想得很多。
引導學生閱讀,學生會被“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這里的第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園林工人高興地笑了,做了個洗臉的動作,說:‘你看,它們更漂亮了!’”、“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話感動,因為他們讀到這些語言,想到現狀,會發現我們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老師反復引導學生讀課文,引導他們抽取文章之筋,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一定會慨嘆阿聯酋的偉大,會慨嘆花這么大的代價值。因為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需要花代價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為什么不去破壞?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么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么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
中小學語文教學在美育方面重視的是不夠的,我們也清楚美育的內容并沒有寫入語文課程標準,當然我們在實施三維目標時,那情感的訓練,其實內涵著美。這一課,我們把美育的內涵引進來,通過反復的閱讀引導,學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體的,美是要靠人類創造、保護,美是有規則的……
我們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時才能有綠洲?我們能創造如此的綠洲嗎?這是這一課的閱讀起點,學生沿著這個起點走,帶上綠洲之美前行,那未來就是“生活更加美麗!”。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悟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
2、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說說“沙漠”、“綠洲”
1、教師:“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綠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可以用詞語、一句話或者一段話來描繪你腦海中的“沙漠”和“綠洲”,可以用上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
2、自己讀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象…… 教師相機板書:惡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咸而板結 環境十分惡劣。
(2)看圖,進一步感受環境的惡劣。 教師:阿聯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3)指導讀好句子
A、從飛機上往下看,阿聯酋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象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
4、交流說說“綠洲” 教師相機板書:綠樹成陰 鮮花遍地 良好的生存環境 出示圖片,看圖進一步感受美好。
(二)精讀第三自然段。
1、教師: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惡劣的自然環境建設成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設綠洲的呢?
2、自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用線劃出他們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讀讀這兩段文字,你有什么體會? 引導學生體會:困難是巨大的;建設綠洲的代價是巨大的,但阿聯酋人民不怕困難,建設綠洲的決心是堅定的。 板書:花大代價培植
5、齊讀第三自然段。
(三)精讀4、5、6自然段。
1、自己讀4、5、6自然段,談談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 引導學生理解“侍弄”?
3、再讀課文,你從哪里體會到他們像愛護孩子一樣愛護花草樹木。圈圈畫畫詞、句。
4、交流句子,指導讀好句子。
(四)總結課文。
1、教師:阿聯酋人民為什么那樣愛護花草樹木? 那么,在阿聯酋,僅僅只有迪拜這樣一個城市綠洲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羅棋布)
2、教師:阿聯酋人民在沙漠中創造了奇跡! 所以,后來,20xx年開始,聯合國人居中心在全球組織評比改善人居環境范例獎,這個獎項就叫“迪拜獎”。
用來獎勵在改善居住環境做出杰出貢獻的范例。 (中國的廣州、周莊也獲得了此獎項)
三、教學結束:
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想法?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課文。作者向我們具體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課文前,我先讓學生在家預習這篇課文,讓他們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掃除文本中的“攔路虎”。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強調了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為了遵循這一特點,我充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并在我的引導下學會閱讀。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從我的教學過程來看,遵循了以上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教學過程以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對話,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利用文本我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問學生一句:“阿聯酋人民很愛護花草樹木,我們的同學們呢?”使學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一設計其實也是對前面教學的一個檢驗。另外,從情感的角度看,這一設計還延續著課文內在情感的發展過程,熏陶著我們每個學生,達到了雙性統一的教學效果。
教學結尾時,我通過設計“小木版上應寫些什么?”“課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寫下來嗎?”這一環節,把課本作為一個生長點,巧妙地將語文課本內容延伸開來,有機地生成很多的東西,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這一切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同時也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心需要。教學效果很好!
誦讀 感悟——《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作者:陸鳳娟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9
蘇教版第八冊《沙漠中的綠洲》(第二課時)
作者 陸鳳娟
教學目標:
1、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品讀課文,感悟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
2、讓學生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從課文的字里行間體會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的精心,體會對他們的敬佩和贊美。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讀課題。
二、說說“沙漠”感受惡劣、“綠洲”感受美好
1、 教師:
▲ “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無邊無際、全是沙子、缺乏水分、環境惡劣……)
▲ “綠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綠樹成陰、鮮花遍地、空氣清新……)
2、 課文中的“沙漠”指哪兒?(阿聯酋)課文中的“綠洲”指什么呢?(阿聯酋的城市)
教師:請你自己讀讀課文,文中的“沙漠”是怎樣的情景?“綠洲”又是怎樣的情景?圈圈畫畫有關的句子或詞語。
3、 學生自己讀全文,圈畫相關詞句。
3、交流“沙漠:課文中的“沙漠”是怎樣的情景?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像…… 教師相機板書:惡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咸而板結
環境十分惡劣
(2)看圖,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感受環境的惡劣)
(3)指導讀好句子,用朗讀體現出環境的惡劣
出示句子:a、從飛機上往下看,阿聯酋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出示句子:b、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象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
指名讀—指名讀—齊讀
4、交流說說“綠洲”(第二自然段)
看圖,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感受環境的美好)
指導朗讀,用朗讀體現環境的美。
指名讀—指名讀—齊讀
教師過渡::阿聯酋人民是怎樣在這環境惡劣的沙漠中建設綠洲的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用線劃出他們是怎么做的句子?
三、精讀第三自然段,感悟壯舉。
1、學生輕聲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用線劃出他們是怎么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惡劣的自然環境并沒有……根部。”
(1)再好好地讀讀這兩段文字,你有什么體會?(抓住關鍵的詞語來體會體會)
(2)交流體會:
引導學生體會到:困難是巨大的;代價是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培育一棵書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但阿聯酋人民不怕困難,建設綠洲的決心是堅定的;他們通過艱辛的勞動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教師:是啊,阿聯酋人們真了不起,他們不怕困難,用巨大的代價和艱辛的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讓我們讀好這一段文字,讀出你敬佩之情。
齊讀出示的文字。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感悟阿聯酋人民怎樣侍弄花草
1、自己讀4、5、6自然段,談談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
引導學生理解“侍弄”?
3、再讀課文,你從哪里體會到他們像愛護孩子一樣愛護花草樹木。圈圈畫畫詞、句。
4、指導讀好句子。
五、總結課文。
1、 阿聯酋人民為什么那樣愛護花草樹木?
▲ 因為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 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
——一位阿拉伯朋友
教師:那么,在阿聯酋,僅僅只有迪拜這樣一個城市綠洲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羅棋布)
2、阿聯酋人民在沙漠中創造了奇跡!
所以,后來,XX年開始,聯合國人居中心在全球組織評比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這個獎項就叫“迪拜獎”。用來獎勵在改善居住環境中做出杰出貢獻的范例。(中國的廣州、周莊也獲得了此獎項)
3、課文學到這兒,我們心中一定有許多感想,有許多話想要說。你想對阿聯酋人民、對自己、對同學、對那些破壞環境的人……你想對誰說,說些什么,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沙 漠 中的 綠 洲
不毛之地 綠樹成陰
咸而板結 鮮花遍地
環境惡劣 良好環境
花大代價
精心侍弄
轉載自陸鳳娟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