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2篇)
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劫難”“趔趄”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給個部分擬出小標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雨來與敵人英勇、頑強、機智地作斗爭的英雄品質,理解他這樣做的思想基礎,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并寫好讀書筆記。
3、品味課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學習作者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雨來的英雄行為的思想基礎。
教學難點:抓住重點部分及重點段落,感受人物形象。
學習方式:學生自讀課文,感知人物形象,討論、交流。
教具: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劫難”“趔趄”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給課文擬出小標題。
4、畫出情節曲線,并找出課文重點部分。
一、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導語:
曾經,我們的祖國母親慘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躪;
曾經,為了保衛祖國母親,英雄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
也在曾經,在課本里、在熒屏上,我們認識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海娃、嘎子。
今天,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抗日小英雄雨來的英雄氣概。
1、板書題目:小英雄雨來
2、學生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
課件出示: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字詞,交流問題
(1)檢查字詞(課件出示字詞)
huán nāng gū
還鄉河 睜眼瞎 軟鼓囊囊 一骨碌 劫 難 趔 趄
① 指明學生讀詞
② 全班齊讀
③ 解詞
睜眼瞎:不認識字,沒知識,沒文化。
師:正是因為雨來的爸爸媽媽不想雨來成為睜眼瞎,才決定送雨來上夜校,讓他受教育。
劫難的近義詞:災難
趔趄:歪歪斜斜,站立不穩。
抹的讀音,在文中出現三次,第一部分與第六部分相同句式中出現的:“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中讀mā,在第五部分中“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中讀mǒ。并讓學生做動作感受兩個讀音的用法。
(2)交流: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雨來為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鬼子英勇斗爭的故事。)
三、默讀課文,給各部分擬出小標題
本文一共有六部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給課文每一部分擬出小標題。小標題最好以詞組或短語的形式出現。,擬好后,先和同桌交流。
1、學生默讀課文,擬出小標題。
2、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教師板書:
一、游泳本領高
二、上夜校,受教育
三、聽說鬼子要掃蕩
四、掩護李大叔
五、勇斗日寇
六、雨來脫險
四、畫出情節曲線,找出重點部分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根據課文內容畫出整個事件的情節曲線,并找出本文的重點部分。
1、學生瀏覽課文,畫情節曲線,并指名學生上講臺板演。
2、找出本文的重點部分。(第五部分)
3、反饋
4、朗讀重點部分,感受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雨來的英雄形象。
2、理解課文第一、二部分與全文整個事件的關系。
3、讀寫結合,深化雨來的英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字詞,通過讀課文,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給課文各部分擬了小標題,并找出了文中最能體現雨來英雄形象的重點部分。
二、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五部分,思考:落入敵手,鬼子是怎樣對待雨來的?雨來又是怎樣做的?畫出相關詞句,并和同桌交流。
1、學生默讀課文。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饋。
根據學生匯報情況,調整教學思路:軟、硬兩方面。
(1)雨來被抓住后,鬼子是怎樣對待雨來的?
鬼子先威逼利誘,哄騙雨來,雨來始終一句話:“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
(2)軟的不行來硬的。敵人是怎樣做的?
生畫出重點段。
(3)讀一讀,畫出描寫鬼子毒打雨來時的動詞。
(4)朗讀重點段,感受鬼子的兇殘。
(5)教師范讀,學生感受。
(6)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重點讀。
(6)大屏幕出示重點段,全班有感情齊讀。
鬼子越兇殘,雨來越頑強,作者正是用這種反襯的手法表現了雨來頑強的英雄形象。現在,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這段,讀出鬼子的兇殘,讀出雨來的頑強。
4、理解第二部分在課文中的作用。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第一次在課文的那里出現?
(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
正是上夜校時受到的思想教育,才讓雨來有了斗爭的動力,此時的雨來將那份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化為了和鬼子斗的實際行動。由此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上夜校受教育實際上就是為事情的發展做了鋪墊。
三、理解第一、二部分在整個事件中的作用(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1、敵人如此兇殘,雨來最后會怎樣?
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一十二歲之少年,一身義舉,滿腔壯志,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兇殘毒打,他始終咬緊牙說:“沒看見!”
鬼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吼叫:“槍斃!槍斃!拉出去!”
雨來被拉到了還鄉河邊……
2、雨來死了嗎?
師范讀:太陽已經落下去。藍色的天上飄著的浮云像一塊一塊紅綢子,映在還鄉河上,河水里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葦塘的蘆花被風吹起來,在上面飄飄悠悠地飛著。
大家呆呆的在河岸上立著。還鄉河靜靜的,河水打著漩渦嘩嘩地向下流。蟲子在草窩里叫著。
突然鐵頭叫起來:“啊,雨來!雨來!”
在蘆葦叢里,水面上露出個小腦袋來。雨來還是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一邊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一手扒著蘆葦,向岸上人問道:“鬼子走了?”
“啊!”大家都歡喜地叫起來:“雨來沒有死!雨來沒有死!”
師:雨來為什么沒有死?
(開槍前,雨來就扎到河里逃走了。)
3、梳理第一部分與整個事件的關系。
雨來跳到河里能脫險,源于他的游泳本領高,而這救了他命的游泳本領正是在這還鄉河里練就的。現在,同學們明白既然課文是寫雨來為了掩護李大叔,和鬼子機智勇敢的做斗爭,而開篇為什么要寫還鄉河了嗎?
(首尾呼應,并為雨來成功脫險買下伏筆。)
而景物的描寫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首尾呼應,及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神態等描寫方法,描寫了雨來為了掩護李大叔,勇斗日寇的故事,贊揚了雨來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并教育我們要熱愛祖國,珍愛生命,消除戰爭,珍惜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
五、讀寫結合練習:“雨來,我想對你說”
雨來,一個十二歲的孩子,
雨來,一個十二歲的少年英雄,
當他面對敵人明晃晃的刺刀,在敵人軟硬兼施的情況下,表現出的是一種機智勇敢、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他和我們一般大,如果我們身處這樣的險境,又會如何?此刻,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話要對雨來說,請你以“雨來,我想對你說”為題,把你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
1、學生寫話。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六、課堂總結
師:不能忘!不能忘!
不能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曾踐踏過祖國母親大半個軀體!
不能忘!那些留下姓名的,以及千千萬萬沒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母親,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不能忘!我們是中國人,(生)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師:不能忘!
生: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七、作業布置
1.積累本課優美的詞、句、段。
2.寫一段優美的景物描寫。
3.仿照文中人物描寫,運用動作描寫寫一段話,表現一種人物形象。
教學反思:
課前反思:
本課的教學,必須要結合國培學習的內容,確定一個主題進行設計。最終選擇主題為:“確立適當的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
圍繞這一主題,我為兩課時分別設計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并選擇了相應的主要內容作為重點進行教學,突破難點。這個思路就是整體進去——抓住重點——整體出來。
課中反思
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我適當的添加了教學內容,對學生“畫情節曲線”進行了訓練,并找學生進行了板演,達到了訓練與展示與引領教師的效果。
課后反思:
因為是用的自己的學生,學習的預習工作做的十分扎實,所以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完成的。通過學習,學生對雨來的英雄形象體會頗深,最后的寫作訓練學生表達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如果我處在這樣的險境中,在沒有認識雨來前,鬼子問我,我一定會告訴他,但是,現在,我不會了!因為,雨來的英雄行為告訴我: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同時,他的英雄行為也激勵著我,并給了我和鬼子斗的勇氣。”“雨來,不能忘,身處險境時,你只有十二歲!雨來,不能忘,十二歲的你是如此的頑強!雨來,不能忘,你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從孩子們寫的話中可以看出,教學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雨來的英雄形象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他們。
在教學中,不但交給了學生知識,還交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如:首尾呼應,人物形象的描寫。
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一復習導入
1.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英雄雨來》,齊讀課題。
2.激發情趣
《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早在幾十年前,就被列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和教育了幾代人。
3.回顧全文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文中生動的情節。出示課件:你還記得這部分內容的小標題嗎?
二細讀文本重點段
(一)自讀感悟
1.快速瀏覽直指重點段
雨來這個少年英雄,曾一度成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童年偶像。你覺得文中最能凸顯雨來英雄氣概的是哪一個部分?
2.快速朗讀
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快速朗讀課文的第四部分內容,想想你從哪里讀出了雨來的英雄氣概,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二)匯報小結
學生說句子,談體會
a出示課件一:三個句子
雨來用手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
雨來搖了搖頭,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
鬼子打得累了,雨來還是咬著牙,說:“沒看見!”
1初讀: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
作者在這里用“反復”的寫法要強調的一個意思是——沒看見。
2再讀:強調的是一個意思,表達出來的效果呢?請你結合上下文再讀讀這幾句話,看你讀出了什么不同?
3個別讀:師生合作讀,老師讀提示語,你讀雨來的話。
我覺得你最后一句話讀得特別好,聲音微弱,但卻充滿力量。我想聽聽你的體會: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
你能結合提示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讀,真會學習。
4聯系上下文,幫助理解
課件二:“鬼子打得累了”——小雨來在敵人的魔爪下,遭受了怎樣殘忍的毒打?請看:
扁鼻子軍官的眼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他向前弓著身子,伸出兩只大手。啊!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向兩邊拉。雨來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來,在雨來的臉上打了兩巴掌,又把他臉上的肉揪起一塊,咬著牙擰。雨來的臉立刻變成白一塊,青一塊,紫一塊。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來打個趔趄,后退幾步,后腦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過來,肚子撞在灶沿上。
(1)小聲地快速朗讀
(2)說出你的心情、感受體會(想到什么說什么,知道什么說什么)
5體會表達形式:側面描寫
從這一段描寫中,你能否感受到雨來的英雄氣概呢?在敵人的慘無人道的摧殘下,雨來還是咬著牙,艱難吐出的三個字:沒看見是的,我們從描寫扁鼻子軍官的句子中,看到了雨來寧死不屈的英勇形象,這種描寫我們叫做側面描寫。
b繼續匯報,還從哪里感受到了雨來的英雄氣概?
1先讀句子,再說體會,出示課件:
課件三:雨來半天才喘過氣來,腦袋里像有一窩蜂,嗡嗡地叫。他兩眼直冒金花,鼻子流著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哪一句話使你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
2悟讀: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1)這句話還在什么情況下出現過?
雨來坐在昏暗的教室里,大聲地跟著老師念道——
(2)照應
在一篇文章里,后面出現的情節,前文有所交代,這種寫法就叫作“前后照應”。
文中的這兩句兩句話互相照應,是想告訴我們什么?說說你的理解。
是的,這都是雨來英雄行為的思想基礎。
(3)悟情
面對敵人的威逼誘騙,嚴刑拷打,雨來想的是這句話,念的是這句話。這句話已經深深地鐫刻在雨來的腦海里,這句話也一直在默默得在支撐著他。來,讓我們一起把這句話放進我們的心里。
來,飽含深情地讀一讀——
3師配樂范讀
用心去讀,只要你的心里充滿感動,你的朗讀既能打動自己,也能打動別人。誰來試一試?
三感受文本的表達方式
(一)小結過渡
同學們,通過重點研讀第四部分,我們了解到作者通過不同的寫作方法,表現了雨來的性格特點和英雄氣概。現在我們在回到這篇長長的文章中來,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感受照應寫法
小組合作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還有幾處“前后照應”,說一說句子所表達的效果,談一談你的體會。
a景物的照應
1這兩處環境描寫相互照應,課件出示:
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
太陽已經落下去。藍藍的天上飄著的浮云,像一塊一塊紅綢子,映在還鄉河上,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葦塘的蘆花被風吹起來,在上面飄飄悠悠地飛著。
2說體會
(1)這兩段話給你什么相同的感覺?
的確,這兩段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我們感受到了蘆花村的美。大家再想想作者把蘆花村寫得像詩一般美有什么其他的用意嗎?
是的,作者通過環境描寫的有機照應,展示了祖國河山的無比美麗,表達了豈容日寇在這片土地上踐踏的情感
(3)繼續談體會:這兩段話給你什么不同的感覺?(用心感受第2段話,這是雨來遇害之后的一段描寫,從中你還能感受到什么?)
我們感受到了失去雨來的悲痛和傷心。這里我們所感受到的美是——凄美
(4)小結:
殘陽如血,山河嗚咽——語言有溫度,字字總關情。這就是作者寫作的高明之處,他不僅直接寫故事的人物,故事的情節,還通過描寫故事的環境,使故事寫得更感人!
來,同學們,讓我們用心感受這些文字所帶給我們的溫度和情感吧,誰再讀一讀這些文字?
想著畫面,讀出詩情畫意,如泣如訴,讀出真情實感。
同學們,喜歡這么美的句子嗎?喜歡它就背下來好嗎?留在腦海里,這些美麗的文字就永遠屬于你了。
b雨來游泳與脫險的照應
1還有哪里用了照應的寫法?說一說(雨來游泳)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幾處游泳的場景?
一寫游泳:雨來和小伙伴兒們一起游泳的場景
二寫游泳:雨來在水里望著媽媽笑
三寫游泳:雨來安然脫險
2三次寫到游泳,這幾段文字遙相照應
3開頭的兩段寫雨來游泳本領高,這兩段內容是否可以省略?這對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開頭描寫雨來游泳本領高,為后文雨來在鬼子槍口下通過游泳逃生埋下伏筆。
知識鏈接:
“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后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緊密,使讀者督導下文內容時,不至于產生突懷疑之感。
四、總結全文
課文的第四部分重點向我們描繪了雨來的英雄氣概,那為什么作者還花那么多的筆墨介紹雨來的身世,雨來被媽媽追打,雨來上夜校?這對表現雨來的性格特點又有什么作用呢?這將是我們下節課研究的重點。
教學反思:
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我正引導孩子們交流課文第四部分的學習體會,一個孩子對雨來為什么不要“扁鼻子軍官”遞給的糖和金戒指很感興趣。我便鼓勵其他孩子針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初,一部分孩子都認為雨來不要鬼子的東西是因為他知道即使要了,有可能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不要。我便啟發學生思考:那么雨來不要,他就沒有危險嗎?他害怕鬼子嗎?于是孩子們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雨來之所以不要鬼子的東西是因為他從小就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他是一個愛國的孩子。”一個孩子說完。另一個孩子急著站起來說:“雨來一定不會要鬼子的東西,因為雨來是絕對不會貪這個小便宜,而出賣李大叔。”我便順勢引導:“是啊!同學們想想,如果當時雨來接受了扁鼻子軍官的東西,他們會怎樣看待我們中國人?”“他們會覺得我們中國人很貪財,愛貪小便宜。”一個孩子憤憤不平地說。這個孩子話音剛落,另一個孩子接著說:“他們一定會覺得中國人沒骨氣。”我馬上表示贊同,適時對孩子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啊!同學們,做人就一定要有骨氣,不能喪失自己的尊嚴”。這時,教室里還有一只高高舉起的手遲遲不肯放下。這部分的重點內容都分析完了,這孩子怎么還舉著手?不會又給我出難題吧?教學改革以后,孩子們上課時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拓展,可我卻對有些孩子的獨特感悟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真擔心又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可看到孩子那張著急的臉,我還是尊重了他,示意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他漲紅了臉,眼睛盯著我說:“老師,我覺得雨來可以接受鬼子的東西,當然前提是假裝給鬼子帶路,把鬼子帶到我軍的埋伏圈,就像王二小一樣,然后趁機把鬼子殲滅。”聽后,我真是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孩子居然有這樣的想法,我馬上對他進行了大力表揚:“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老師覺得你比文中的還有機智,真佩服你!”可我的這一句表揚卻引起了周圍孩子們的議論,一只只手齊刷刷地舉起來。“同學們,你們有意見嗎?”孩子們紛紛點點頭。“老師,我不太贊成肖闖同學的意見,因為鬼子是絕對不會跟著雨來走,他們都很狡猾。”一個孩子發表完他的意見,教室里馬上熱鬧起來,同學們都爭著想發表自己的意見。“雨來這樣做不行,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因為他如果說一個假設的地點,鬼子信以為真,那么雨來對鬼子來說就沒有了任何利用價值,鬼子就可能會殺害雨來。其二是因為鬼子也不會相信雨來,一定會讓雨來在前面帶路。”“老師,我認為鬼子絕對不會相信雨來,因為他們看見交通員李大叔跑進了這間屋子。”……聽到這里,我真感到慚愧,同時又為孩子們的精彩表現而感到高興。我馬上又做了一個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會思考,這位同學的這個點子的確挺好,但任何一種方法都得結合一定的環境來周密的考慮,不能只看到片面就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