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登山(通用2篇)
語文教案-登山 篇1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登山》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接著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最后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險路的原因。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是為了趕上看日出,寫得比較詳細。從“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這句話,可以體會到這條路的小和險,這樣的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列寧為了看日出,果斷決定走這條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過幾次這條小路的,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列寧走險路的表現反映了路很“險”,他“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昏目眩”。“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說明他有點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從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1.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2.列寧先走;3.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為什么還要走險路呢?列寧的話解釋了原因。列寧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講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第三句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列寧下山時還走那條險路,正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課文中有一段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這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教法建議
1.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有一個句子,即:“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句子畫下來,并通過這個句子具體體會到這條小路的險。只有充分理解了“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
2.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對思考.練習1中的第一小題“列寧第一次走這條近路時害怕嗎?”要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到列寧是有些害怕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到當時的處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極高極險的地方,頭暈目眩,心慌腿軟等感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列寧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了過走,正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品質。
3.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把段意連起來是抓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處常用的方法。思考.練習2要求給課文分段、最納段意,再說說課文主要內容。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句、讀懂自然段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然后把段意連起來。連接段意的時候,幫助學生疏通語言,用通順連貫的語言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4.本課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是課文的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情景深入體會,最后再讓學生適當聯系思想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5.本課的生字“剎”“爍”“釋”是翹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導學生讀準確。“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
以下詞語解釋供教學時參考。
沙皇--俄國過去皇帝的稱號。
深淵--很深的水。
頭昏目眩--眩,昏花。頭發暈,眼發花,課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處往下看,發生眩暈的感覺。
毅然決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6.建議本課教2課時。
句段賞析
1.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析 這里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為了趕上看日出,列寧果斷地決定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
2.他們登上山頂,一股柔和的陽光正好……歡快地唱了起來。
析 這一段話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3.“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析 這句話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下山本沒必要走險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寧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難句解析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這句話寫出這條路的小和險,小到“只能容一只腳”,說明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險。就是這樣的小路,列寧還決心走過去,可見列寧是臨危不懼的。
“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是列寧說的兩句話。第一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是:不應該被害怕壓倒,不要被困難嚇倒,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第二句是講一個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強調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而列寧正是這樣,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堅持走那條小而險的路。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質。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2.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3.弄明白列寧登山所體現的革命者的品質。
文章結構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歡快地唱了起來”):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到結束):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險路的原因。
寫作特點
巧用對比贊頌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巴果茨基自己幾次走過這條小路,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可見他也是有點提心吊膽。而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暈目眩”,但“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過”去了。從對比中進一步贊頌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巴果茨基說“不必走”,而列寧仍舊堅持要走那條小路。第二次是列寧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過去。說明列寧比第一次走險路更無所畏懼,意志更堅定了。
解釋說明畫龍點睛。
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列寧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進一步突出了革命領袖列寧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危險小路的事,表現了列寧自覺地磨煉自己意志的可貴品質。
教學設計示例
14.登山
教學目標 :
一、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二、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我今天要介紹一篇好文章給你們,想了解嗎?(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1.指導朗讀。注重表揚、激勵,激發朗讀興趣。(這一次讀,要比初讀課文時讀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談精讀課文之后的感受。
3.鼓勵學生表演課文內容。
①指名上臺表演。
②讓表演的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情況。
(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內涵。)
4.質疑:同學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列寧下山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他第一次走與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課文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列寧說的那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5.教師歸納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2. 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上節課歸納的疑難問題)
1.課文的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
2.列寧下山時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與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二、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試著解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歸納意見。
3.班上交流匯報。
(1)解決第一問題。可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了解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時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小路之險,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覺的描寫反映出來的。(巴果茨基的語言:“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過深淵邊上。”“您不能從這兒過。”動作:“貼、扭、不去看、移動”。列寧的感覺:“頭昏目眩”。)然后讓學生讀寫景的那段話,抓住“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起來。”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一讀,議一議,進行交流。感悟到:“鳥兒的歌唱”,不僅僅是為列寧看到自然風光而唱,它仿佛為列寧勇敢地走過小路而慶賀,更使人體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了列寧為自己走過險路,飽覽到美麗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決第二個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讀懂列寧說的那段話,從中找出原因。①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走這條路;②作為一個革命者,要勇于戰勝困難,而不是回避困難;③作為一個革命者要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②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3)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4)聯系實際,談一談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三、延伸拓展
既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同學之間交流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
五、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既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同學之間交流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語文教案-登山 篇2
使用教材: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7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課位于第五單元,教學訓練重點是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但考慮到課文內容較多,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本課中只起到了練習和鞏固作用,因此決定將此放于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的品質。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課時)
四、教具使用:
自制課件、小黑板。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六、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 根據課文內容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為第二課時抓課文內容做下鋪墊。
2、 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品質。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目標:溫故知新,導入 課題。
1、 出示“綠色的辦公室”的圖片
2、 導語 :十月革命前,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難,如此頑強?[略停頓]
3、 今天學習一篇同樣背景的關于列寧的課文(板書課題:17.登山,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目標:從多方面匯報預習情況,教師可針對此教學過程 做適當調整。
步驟:
1、 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根據書上的語系標記,匯報你的預習情況。
(1)分段;
(2)兩次經過那條危險的小路;
(3)路很危險;
(4)根據預習要求畫出了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畫出了(出示小黑板)
這段話在課文中確實有很深的含義,還有哪些同學也畫出了這段話,一起來讀。
[方案二]沒有畫出
預習要求中要求同學們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你畫了嗎?
(5)質疑問難
(注:以上幾個小步驟均可打亂,對于同學沒有匯報到的內容,老師可做適當點撥。隨機板書:第一次、第二次)。
2、小結:聽了同學們的預習匯報,老師發現許多同學在課前就做到了一邊讀一邊想,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對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邊學邊理解,也可隨時提出。
3、 過渡:預習匯報中,有幾位同學曾經提到列寧兩次經過了一條危險的小路,請同學們自讀(2-18)自然段,從書中畫出直接寫小路險的句子。
(三)重點學習課文內容:
目標:第二段通過抓住重點詞,體會小路的險,是第一目標;感受到列寧的害怕是第二目標;體會列寧的勇敢是第三目標。第三段,重在分析兩次走過小路的不同,體會列寧話的深刻含義。 步驟:
1、 學習第二段
(1)哪位同學能夠讀一讀你從書中畫出的句子。(出示“路寬……。”)
(2)自己讀一讀,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出什么?
(3)重點詞下加點(“容”、“峭壁”、“深淵”)。
(4)結合課件,談理解。
(5)指導朗讀。(個別→齊讀)
2、 小結:剛才,我們從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的句子,體會出小路的險。(板書:路險)
3、 過渡:這是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句子,看看課文,你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險呢?
4、 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話。
(1)抓住“背貼”、“扭轉”、“不去看”、“碎小”、“移動”這幾個重點詞體會路險。
(2)自己體會讀,感受路險。(自己讀→個別讀)
(3)文中還有寫巴果茨基的句子嗎?體會出什么?(聯系上文“走過幾次”,體會出巴果茨基緊張的心情。)
(4)過渡:小路太險了,已經走過幾次的巴果茨基在經過小路時仍舊那么緊張,那么小心翼翼,這是我們從巴果茨基經過小路時的情景體會出小路的險。還從哪里可以體會出險呢?
5、 出示“列寧跟……。”
(1)體會“路險”
(2)列寧害怕了。(自己體會著讀)重點抓住“頭昏目眩”
(3)過渡:小路太險了,列寧頭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過去,從這里你看出什么?(列寧很勇敢)能讀出來嗎?(個別讀→齊讀16自然段)
(注:學生在體會列寧勇敢時,還可以聯系自己。)
(4)小結:經過剛才的理解,我們發現這條小路太險了。走過小路,列寧輕輕地舒了口氣,與巴果茨基向山頂走去。
6、(出示課件:日出時動態景色)教師配樂朗讀,使學生如臨其境。
總結:走過令人膽戰心驚的小路,列寧與巴果茨基站在山頂,欣賞著美麗的景色,他們心中充滿了愉悅。(隨機加上對話表演)他們用勇敢迎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
7、學習第三段
(1)過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了,但列寧仍舊選擇了它。列寧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默讀(19-28)自然段,然后展開四人小組討論。
(2)學生邊說,教師隨機板書。
(3)過渡:通過分析列寧兩次經過小路時的不同,我們知道列寧這一次不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4)出示“這一次我先走。……走了過去”。誰能讀讀這句話?
(評讀后,齊讀)
(5)這一次,列寧怎么毅然、決然地走過這條危險的小路呢?書中沒有具體地寫出來,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展開想象,補充出來。以四人小組展開討論,由一位同學執筆把它記錄下來。(也可根據圖,注意圖上列寧的神態)
(6)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7)簡單小評之后,以插入語的形式、帶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8)從列寧兩次經過這條小路的不同表現,你能體會出什么?請同學們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記錄下來。(選取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其他學生寫完后,站起來直接讀。)
(9)過渡:同學們剛才所寫的,正是列寧要說的這段話中的真正含義!
(10)哪位同學愿意讀讀列寧說的這段話?(出示“一個革命者……。”)
(個別讀→齊讀,讀時把列寧戰勝困難的勇氣讀出來。)
(四)全文總結
同學們,列寧兩次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正是在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啊![停頓]
十月革命前,列寧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工作。這需要多么頑強的意志啊!當面對一條令人生畏的小路時,革命者的腳步豈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戰勝困難,戰勝自我,勇敢地走了過去。因為他堅信:
走過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難就是勝利!
只有登上險峰才會迎來曙光!
教師(用課件)出示列寧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進就是后退,應當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學生齊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寧一樣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書設計 :
17 .登山
路險 第一次 必須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舊走 在前 毅然決然
(學生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