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公倍數和公因數》教材分析
在四年級(下冊)教材里,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為以后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全單元的教學內容分三部分編排。
第22~25頁教學公倍數。主要是兩個數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第26~31頁教學公因數。包括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在練習五里還安排了最小公倍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比較。
第32~36頁實踐與綜合應用。利用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實例,教學用數字編碼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嗎”里,介紹了我國古代曾經用“輾轉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數,也介紹了現代人們經常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在閱讀這篇材料后,如果學生愿意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是允許的。但是,不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編排的一道思考題,是可以用公因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
1在現實的情境中教學概念,讓學生通過操作領會公倍數、公因數的含義。
例1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例3教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都是形成新的數學概念,都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領會概念的含義。
例1先用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紙片,分別鋪邊長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發現正好鋪滿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并從長方形紙片的長、寬和正方形邊長的關系,對鋪滿和不能鋪滿的原因作出解釋。再想像這張長方形紙片還能正好鋪滿哪些正方形,從倍數的角度總結規律,為形成新的數學概念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含義,把感性認識提升成理性認識。
教材選擇長方形紙片鋪正方形的活動教學公倍數,是因為這一活動能吸引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用同一張長方形紙片鋪兩個不同的正方形,面對出現的兩種結果,會提出“為什么有時正好鋪滿、有時不能”,“什么時候正好鋪滿、什么時候不能”這些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他們沿著正方形的邊鋪長方形紙片,就會想到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可能和邊長有關,于是產生進一步研究正方形邊長和長方形長、寬之間關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邊長和長方形長、寬之間的關系,按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成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聯系 鋪的過程與結果,從兩個正方形的邊長除以長方形的長、寬沒有余數和有余數的層面上,體會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第二個層次根據正好鋪滿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的經驗,聯想還能正好鋪滿邊長是幾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這些正方形,把它們的邊長從小到大排列,知道這樣的正方形有無數多個。再用“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概括地描述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征。顯然,前一層次形象思維的成分較大,思考難度較小,對后一層次的抽象認識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活動領悟公倍數的含義,不僅體現在例題的教學中,還落實到練習里。第23頁“練一練”在2的倍數上畫“”,在5的倍數上畫“○”。從數表里的10、20、30三個數既畫了“”又畫了“○”,體會它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是2和5的公倍數。練習四第4、7、8題都是與公倍數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涂顏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動體會公倍數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