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會寫本課的生字,辨別形近字并進行組詞,讀準易誤讀字的字音,掌握課文中較有特點的多音字的字音、字義與組詞。
【方法與能力】(1)能結合課文理解文中出現的生詞的意思;(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情感與思想】激發學生對讀書學習的熱愛之情。
【拓展與延伸】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散文家林海音的《竊讀記》,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則是一篇關于讀書學習的對話,其中也談到了讀書的問題?你們想知道怎樣讀書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嗎?好,現在我們就開始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板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二、初讀課文,思考
1、課文寫了誰和誰的對話?他們談了些什么內容?
教學提示: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思考、討論與交流。
教學參考:“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
課文寫了小作者張鈁與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次采訪記錄,具體談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積累古詩文”四個內容。
2、按部分朗讀課文,逐層學習,結合課文中的語句與自己的讀書實踐說一說應該怎樣讀書。
教學提示與參考:
(1)理解詞語 “閑書”指課外書。“正課”課堂上學習的課程。
①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閑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閑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2)重點學習“談讀書”這部分的內容。
②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
③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并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3)拓展延伸:讀書除了季老先生說的可以寫好文章之外,還有什么益處?
教學提示:此題為全面體會讀書的益處,深入領悟讀書的真諦所設,要求學生緊緊抓住課文內容與相關語句并結合自身的讀書實際進行回答。應該從“學習知識、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學會做事做人”幾個方面加以引導,并且讓學生明確地懂得最后兩點才是讀書的“真諦”,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3、你從他們的對話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教學提示:學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據課文內容來修正自己在學習中的態度、方法與習慣即可。
4、你們現在知道題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嗎?
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根據談話內容來領悟,讓學生進行補充性回答,力爭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