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比較”貫穿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鯨》的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回憶并敘述文中鯨的知識,整體性的了解課文。】
過渡:你能將了解到的鯨的知識填入書后的表格嗎?
二.引領學生在比較和遷移中學習課文:
(一).概括課文內容,學習鯨的知識。
1.請你再默讀課文,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學生將文中內容正確填寫表格,訓練學生的概括和提煉能力。】
2.反饋表格內容。
內容
鯨的特點形體很大習性食性須鯨 主要吃蝦、小魚;齒鯨主要吃大魚、海獸呼吸肺睡眠頭朝里,尾朝外,圍成一圈。繁殖胎生
3.請你看表格里填寫的內容,能全面概括課文講述的內容嗎?你能繼續補充表格使文章內容更完整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表格內容與課文比較,更全面的提煉課文知識點,讓學生的思維更廣闊。同時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思考書后習題,發現不妥不全面之處敢于向書本質疑,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4.補充表格:
內容
鯨的特點形體很大習性食性須鯨主要吃蝦、小魚;齒鯨主要吃大魚、海獸呼吸肺睡眠頭朝里,尾朝外,圍成一圈。繁殖胎生 種類 須鯨無牙齒、呼吸水柱垂直、細高齒鯨有牙齒、呼吸水柱傾斜、粗矮進化過程陸地——淺海——深海過渡:這是一篇說明文,我們也曾學過說明文,還記得《只有一個地球》嗎?還記得其中的說明方法嗎?(數字說明、假設說明、舉例子說明、引用說明)
【設計意圖:借助學過的課文,回憶說明方法,讓學生能遷移運用已有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更流暢。】
讓我們再來看看今天的這篇文章,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為我們介紹了鯨的知識的呢?讓我們深入研究課文,學習表達方法。
(二)深入研究課文,學習表達方法:
1.請你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尋找使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并將說明方法批注在旁邊,并想想使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說明方法:
a.(1)數字說明:讀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比較:讓我們對比著讀一讀這兩組數字說明的句子,你有什么認識?
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多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多公斤。我過捕獲過一頭四萬多公斤重的鯨,它有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樣重。
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過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它有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頭大肥豬那樣重。
(這種數字說明的好處:在運用數字說明時,當我們不能準確表達事物的數量時,可以運用“多、幾、差不多”等這些大概的值。表面看來這種表達是模糊的,但符合實際,這樣表達的意思是嚴謹的。)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的數字說明要用“多、幾”等詞語,認識到作者用詞的準確,表達意思的嚴謹。培養學生思維的精進行。】
(2)這段話,除了運用了數字說明外,還有其他的說明方法嗎?
(比較說明:為什么這么比?)(舉例子說明:為什么舉這個例子?)
(這篇文章的說明方法我們都見過,但在運用上是一種新的形式:是兩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b.比較說明:與大象進行了比較。(好處:用熟悉的事物做比較,易于我們想象,很形象的讓我們感知到鯨的體形大。)
c.數字和假設說明:為什么這樣寫?(好處:用我們熟悉的事物做假設,幫助我們想象鯨的大。)
過渡:文章將數字、比較、舉例子、假設說明融合在一起,更準確、形象、直觀地為我們介紹了鯨的特點,描寫的更加細膩、生動,易于我們想象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