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6
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與詹姆斯的父親確有很大差別,但是,環視周圍,我的父親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父親”中普通的一員罷了,他所犯的錯,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通,而對坐在我面前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著和我類似的經歷,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正為此而感到困惑?學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會、身邊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許多時候,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們往往容易分清楚,但當一己利益與社會規則發生沖突時,許多人都選擇了利益,而把社會規則暫時放到了腦后。在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文本中的生活的這種反差,我們究竟該視而不見,繞開走,還是面對現實,引起學生的思考?繞開,無疑可以毫不費力地避開教學中的“暗礁”,省下許多功夫,但這樣做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
教學《釣魚的啟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么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后,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自己當時的行為?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并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馬上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一定能通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丑,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