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
《有趣的諧音》介紹了使用諧音的幾種傳統語文形式,
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神奇和有趣。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這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讓聽的人去猜測,所以叫歇后語。歇后語可以分為喻意性和諧音性兩類。教材中出現的是諧音性歇后語。它們的特點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聯系,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們會想到他有很多書,而“書”跟“輸”同音,所以隱含“凈是輸”的意思。用這個歇后語來形容比賽或戰斗老是失敗,幽默詼諧。古詩中有時也運用諧音達到一語雙關的表達效果。《“枇杷”與“琵琶”》則告訴我們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鬧笑話。
《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介紹了漢字的來歷。文章的一、二兩段主要講人類早期長期沒有文字,為了幫助表達、記憶等,曾經用過“結繩記事”、“物語”等方法,但都很不方便,“人類社會的發展受到了阻礙”。這兩段是就全世界的情況而言的。三、四兩段講傳說中是倉頡創造了漢字。他從模仿鳥的足跡開始,進而根據事物的形狀創造了漢字。倉頡創造的漢字,形態多樣,意思豐富,受到人們的歡迎。閱讀這個傳說,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主要讓學生了解:沒有文字非常不便;漢字的歷史非常久遠;最早的漢字是從模擬事物的形狀開始創造的。倉頡造字的傳說,盡管在《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但現代多數專家認為,漢字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產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獨創。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一個有名人物。
《“冊”“典”“刪”的來歷》是一篇有關漢字的知識短文。它告訴我們,“冊”“典”“刪”三個字的出現和我國歷史上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竹子和木頭上寫字有關。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國現存的古老文字。從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冊”是竹條連綴而成的大竹片,“典”是用手捧著文冊,“刪”是用刀削去錯字。明白了這幾個字的來歷,我們就不會寫錯了。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漢字來歷的知識。從這幾個字的來歷中,我們還知道了“象形”和“會意”是漢字產生初期十分重要的造字方法。
(二)我愛你,漢字
“我愛你,漢字”的閱讀材料,分漢字的演變、錯別字的危害、漢字書法欣賞三個部分。
《漢字的演變》是一個表格,以“日、月、車、馬”四個字為例,顯示幾千年來漢字的演變過程。從這個表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字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甲骨文的發現》是真實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
《一點值萬金》是一件真實的事,講由于一“點”之差,使價值18萬元的塑料袋成為一堆廢品,警示我們要防止和糾正錯別字。《街頭錯別字》的照片只是一個例子,目前街頭招牌、廣告,電視上的文字錯別字相當多。以此為例,是引導學生調查社會用字,為純潔祖國的語言文字出一點力。
《贊漢字》和《書法作品賞析》分別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呈現漢字之美,可以互為參照印證。《贊漢字》采用“千字文”形式的四言句式,贊美了漢字不同的字體“各具特長”,其中提到的字體有篆書、隸書、行書、楷書和草書;特別指出對聯的形式能體現漢字的書法之美。這幾行四言詩概括精練,用詞貼切,如用“流暢”形容行書,以“端莊”描繪正楷,以“奔放”贊頌狂草(草書的一種),都十分準確。把這段話熟讀成誦,學生既可以從中大致了解各種字體的特點,又可以積累一些詞語和表達方法。至于書法作品賞析,要求不必高,只要學生能感受到漢字字體的多樣性,認識書法是一種藝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