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
關于倉頡造字。這是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李斯《倉頡篇》“倉頡作書,以教后嗣”;《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論衡·骨相》“倉頡四目”。以上的古書記載,把文字的創造歸功于倉頡,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長著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異,能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辨鳥獸之跡,見人所不能見。傳說中這樣一個超乎尋常的人創造了文字,可見文字對人類的巨大影響。當然倉頡造字只是傳說,漢字不是個人發明創造的,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果歷史上真有倉頡,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關于結繩記事。是漢字起源最早的說法。《易·系辭》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時代沒有文字,人們用結繩來幫助記憶,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結繩。結繩記事就是原始人用給繩子打結來記時間、人數、男人或女人,打結的位置和不同形狀,表達不同的意思,我國古書里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的記載。不僅我國,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結繩記事。結繩是幫助記憶、傳遞消息的方式,曾被廣泛使用。但結繩是利用實物來記事,不能直接發展為文字,可以看作是發明文字前的探索。
對漢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認為起源于圖畫。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他(原始人)的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他還講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這里形象地講述了漢字的起源。也就是說圖畫是用來記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只有當圖畫的線條趨于簡單,能夠讀出音來,并表示一個確定的意思的時候,就成為最初的文字了。
(四)關于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學者發現,1928年后多次發掘,先后出土達十余萬片。這些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兇時,刻的卜辭和有關的記事文字。是殷代到紂亡273年間的遺物,日前成為研究商周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已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4 500個左右,可認識的約1 700字。文字中有大批的形聲字,盡管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但從可識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當進步、且十分完備的古文字體系。近年來在陜西等地,也發現一些西周時代的甲骨文。
(五)趣味漢字舉例
象形字:人()月()山()牛()馬() 羊()齒( )燕()網()鼎() 指事字:上()上加一橫指上。下()下加一橫,指下。 本()下加一橫,指樹根。末()上加一橫,指樹梢。 刃()刀上加一點,指刃。 會意字:休()表示人靠在樹旁休息。采()表示手在樹上摘。 眾()表示多人相聚。磊()表示石頭成堆。 旦()表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來。聞()門內有耳,表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