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字
有趣的漢字一、漢字是畫、是詩、是故事
這個“笑”字大家熟悉不過了,但你有沒有想過:笑字為什么是竹字頭,夭字底?“笑”和“竹”、“夭”有什么關系?
“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也。”--楊承慶(嗯,還真像詩)再舉一個例子。
這三個字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父子關系,一個老爸兩個仔?)
●古代可沒像現在的美麗堅那樣說印就印一大堆綠錢錢,也沒有插滿這卡那卡的皮夾子,逛大街要挎著一只竹籃子當錢包,竹錢包里放著貝殼,這貝殼可珍貴了,可換豬換羊換老婆,推搶我的貝貝我跟誰急。。!
●“我的寶貝貝殼怎么少了一個?”原來籃子爛了(潰)。
●“那個貝貝會長腿?”不見了(遺)(哦,有“之”的都長腿?如“遠”“近”)
二、形理識字
漢字的由實物到圖形到符號的演變過程,符合幼兒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運用形理識字的方法,讓幼兒看圖(形)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理),可有效激發孩子對漢字的興趣,識字水到渠成。
例1:結合《鹿柴》認識“木、林、森”“人、從、眾”
例2:選擇學過的古詩中有字理關系的字,如“少小離家老大回”“小荷才露尖尖角”“無論平地與山尖”,以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舉一反三,如“石頭大、沙粒小”“石頭多,沙粒少”“釘子尖尖,山頂尖尖,小荷尖尖角”等。
例子3:其它
三、據形判別識字
●一個有趣的現象
孩子在幼兒園里學了課文后,回到家里喜歡翻開書本,一邊用小手指指著字一邊念給家長聽,似乎認識了書本中的字。但當家長單獨指其中一個字(如上圖中的“綠”字),孩子卻不能念出是什么字(大部分孩子會將小手指從開始一邊滑一邊念“荷塘里有綠……綠字!”原來,孩子只是將字的“讀音”和字的“位置”對應起來,并沒有和“字形”對應起來。
(不能將“字形”和“字音”對應起來這也算認字?)
上面這種指讀滑讀的方法可培養幼兒的前閱讀習慣,但不能有效識字。
●據形判別識字
據形判別識字法是一種高效識字法,簡單地說就是:
1、通過“圖形”能念字音。如,看到蘋果圖片能念“蘋果”(如果是火星上回來的,當然還要指著紅蘋果一字一頓地教“蘋果”)。
2、對比辨別,分清“字形”。
若家長直接指著圖片問孩子這兩個是什么字,孩子脫口而出“蘋果”!
若指著圖片下面任一個字,孩子也毫不猶豫念正確。
孩子真的會認這兩個字了嗎? 若家長擋住圖片,只露出一個字再問孩子,他也毫不猶豫:蘋果!蘋!果!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孩子從沒將注意力放在分辨字形上!就像男生每天都系襯衣的扣子,卻有一半人答不出襯衣有幾個扣子一樣。
辦法來了!將“蘋”“果”兩個字拆開順序打亂,讓孩子辨別、排序、配對,從而辨認字形(像拼圖一樣快,孩子的眼力不是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