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教學實錄——《珍珠鳥》
生:所以我要說,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靈,不能以人的幸福為標準判斷一切。這樣的信賴不是真正的信賴。
師:那,我們就按照我們理解的信賴,改編改編教材。如你們所說,放飛它們,還有必要用心裝扮籠子嗎?
生:我們就把課文可以改寫成——“我不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鳥兒們依然會把籠子當作第二個家,從中傳出的笛兒般的聲音依然輕松自在。”
師:更重要的是,籠子的門是開著的,想飛出籠子就飛出,想飛回籠子就飛回籠子。甚至連籠子都不用設置,整個屋子就是小鳥的家。(擦掉“籠”字)
師:真正的信賴,‘我”還有必要“決不……、不管……、不動聲色”嗎?
生:我們就可以把課文改寫成——“假如我大動聲色,掀開葉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也不會。”學生答出“大驚小怪”、“難過”“害怕”……)
師:真正的信賴——小家伙白天,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大鳥還會生氣地叫嗎?夜色入暮小家伙還在和我玩耍,大鳥還會再三呼喚嗎?(改課件)
生:我們就可以把課文改寫成——“白天,小家伙不僅在我的肩頭睡覺,哪怕在我的手掌上翻跟頭,大鳥也不會生氣的叫了,夜晚,假使小家伙貪玩一些,大珍珠鳥也不會再三呼喚小家伙趕緊回去了。”
師:是啊,真正的信賴非得等把窗戶關久了,才打開嗎?
生:不用。可以改寫成——“不用多久,它最多在窗框上站一會兒,就飛出去了……”
師:“小家伙”想飛出窗外就飛出窗外,還可以再回來,依然趴在我的肩頭做夢,我們打開的不僅僅是窗戶,而是心靈的窗戶。下面,就請大膽想象,因信賴創造的這種美好的境界。(學生聽音樂,創作。六七分鐘后學生發言。)
生:我打開鳥籠,讓它們出去透透氣,可是它們一去不復返,就連小家伙也一去不復返了。鳥兒們感受大自然的呼喚,藍天是鳥兒飛翔的家,草原是鳥兒生活的家,那樹上的巢啊,是鳥兒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們的家。
師: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們倡導以人為本,在鳥的世界里,如果我們還說“以人為本”,也就失去了信賴最基本的平等與平衡。如果你是作者你放不放?如果你是珍珠鳥,你飛不飛?
生:如果我是作者,我會放了他,因為我想給他自由。
生:我也會放。
師:老師想問你若是鳥,你飛不飛?
師:那你寧肯失去藍天,丟掉你翅膀的飛翔?
生:我不會飛,因為這里很好,作者對我很照顧。
生:我也不飛,因為我習慣了這里的生活。如果我們飛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臨的危險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嗎?要自由,代價也是無價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從前,人沒有這么多,沒有這么壞,也許就好了。
后面的學生都在說不會飛……
師:看來大家都習慣了這舒適的生活,忘記了自己曾經飛翔的天空!作者放還是不放?鳥走還是不走?這的確是個兩難問題。這也不是放與不放,走與不走這么輕松和簡單。一句話,我們人類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該怎樣和眾生彼此信賴,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經營這個世界?明白這個問題的沉重與迫切,引發同學們更多的思考,也許才是我們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獲。(下課)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