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慈母情深》這堂公開課的教學,讓我感慨頗多。特別是教后學生的反饋,讓我感覺仿佛是同學生一起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麻木、冰封的心重新感覺到了生活的溫馨、美好,和對母親的眷戀和無限感激。我個人覺得這堂課中的幾點嘗試還是值得肯定的。
一、“詳中求略,略中有精”的略讀課文教學方式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只是個例子,那語文教師即使像找虱子般把一篇課文梳幾遍,把一篇課文發酵成一部百科全書,學生的素養也不見得有多大提高。站在這樣的基點上,我遵循了略讀課文“詳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則,抓住了“從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中體會人物特點”的要點,重點品味 “最能體現慈母情深的句子”。以此作為這篇略讀課文的單線訓練內容,而其他如兒子對母親的感激,心情的變化則不去一一強調。
這堂課中,我以體現人物特點的重點句子品讀為重點,詳細品讀、訓練,整堂課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這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句子的品讀來體會母愛的偉大,這是所謂的“詳”。但詳并不意味著每個詞語,每種情況都去理解,而只是圍繞“體現母愛的偉大”去品讀。如兒子在拿到錢后的內心活動,雖然也從側面反映了母親的慈愛,但更多的是兒子對母親的感激。所以我并不去“詳品”,這就是所謂的 “略”。“略”并不等于不講或少講,而是挑最重要的講,挑最好的講。如在分析每一個描寫母親的外貌、神態、動作的句子時,我總會挑選最能體現母愛精神的一、兩個詞語重點講,并板書到黑板上。課后作業的布置,我花的時間也不少,但我認為這對這一節課情感上的實踐和寫作上的實踐都很重要,所以就詳細講。這樣做使我節省了略讀教學的寶貴時間,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實現了“長文短教”。
二、給學生展示了一個情感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弘揚閱讀教學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體驗。其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這篇略讀課文,恰好反映的是平凡母親的愛,教學設計中,我從“情感”兩個字出發,給學生展示了一個情感的課堂。
首先,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要喚醒學生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一個充滿激情的氛圍里學習,教師必須要自己先樹立這個榜樣讓教師的激情去感染學生。
第二、教學活動中注意融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要讓親情深入學生的心靈,就必然要綜合各方面的手段來融情。課前,我收集了一些關于母愛的故事、歌曲、詩歌等資料,課中,我又預設了一些發散性的問題,如:“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愛了嗎?”“你想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向學生滲透愛、感悟愛、延伸愛,喚起沉睡的親情,讓它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