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案例
師:能讀一讀嗎?
生:朗讀文章的第28自然段。
生:我還看到了一位通情達理的母親。
生:朗讀文章的第33、34自然段。
師:自己是那么瘦弱、那么疲憊,那么勞累 ,卻是那么理解孩子,愛孩子。親愛的同學們,你看到過這樣的母親嗎?贊美母親的音樂響起。
(引伸到生活,打開學生思維,觸動學生情感。引發學生聯想自己的母親去生發,與文本產生共鳴。)
生:我不僅看到過,還在天天感受著母親對我的深深的愛。比如:有一次,我的腿受當了,媽媽送我上學,接我放學,盡管泥濘的路讓媽媽寸步難行,但她依然背著我艱難的行走在家與學校的路上……(此生已泣不成聲)
生:媽媽為了我,受盡了累,吃盡了苦。白天,媽媽依靠自己的力氣干壯工掙錢,晚上,媽媽帶著一身的疲憊為我檢查作業、輔導我功課。(室內一片沉寂)
生:……
師:原來,這樣的母親比比皆是,她們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母親的縮影,她們就是這樣,用她們的瘦弱的身軀、勞累的工作、涓涓的愛意來供我們吃,供我們穿,供我們上學,供我們看閑書!(板書:普通)
師:(出示27段)同學們再來讀讀這一段,你讀懂了什么?
生:母親太不容易了,我們的成長中有著母親太多的付出!
師:同學們真會學習,不僅走近了母親,感受到了母親的普通,而且和母親的心貼得越來越近,已經悄然走進了母親!讓我們繼續學習——走進母親,感受母親的偉大。
三、案例反思。
《慈母情深》教學片斷——“走近母親,感受母親的普通”,主要透過文字的軀體,透視文字的靈魂,體會作者真情的流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以悟為本,讓學生在質疑、自主閱讀、多元解讀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升華情感,提高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不能否認,當今某些課堂上的提問仍是教師的“特權”。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的機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只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才能激發學生走進文本,并與文本、作者、教師、學生進行對話,獲得個性化的閱讀與理解。如在此案例中,學生提出“梁曉聲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母親?”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說出了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對母親的形象擁有了全新而又深刻地理解。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閱讀中的問題讓學生去提,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去議,議出的答案讓學生去辯,辯論的結果讓學生去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質疑能力,營造個性化的閱讀。
(二)、提倡學生的自主閱讀。
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人,是“對話”的中心,因此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必須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本教學案例中這一理念得到了真正體現。
本課的教學片段設計從讀文入手,讓學生閱讀的過程時刻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如每次朗讀,都有著對文中母親形象的新的理解和體驗,深層次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學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學生一次一次的有感情地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知道了母親為兒女的操勞,并意識到在享受母愛的同時還要關心母親。由此,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還不是最好,還要在啟發學生情感上下功夫,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貫穿教學的始終,尊重學生自己的朗讀體驗,好與文本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