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病教學設計
小結:出示最后一段。自由讀這一段,想:這里的路線圖,僅僅是指看病時的路線圖嗎?它還有可能會是?
總結:所以,母愛是多種形式的,關心、慈祥、溫柔是愛,冷漠、狠心也是母愛的體現,甚至是更可貴的一種愛。老師最初概括的主要內容的確錯了,得改成:
【課堂練習】
1.如果現在你是這位母親的孩子,你想對母親說些什么?寫下來。
2.交流.
【作業安排】
作者畢淑敏在寫完這篇文章后,還專門寫了《生命也是生活》,談了自己創作的過程和心理歷程。同學們有時間不妨去讀一讀。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
有一天與朋友聊天,我說,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當紅衛兵,我也沒打過人。孩子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面對你純正無瑕的眼睛,我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是輕 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時候,我不曾打你。你像竹筍一樣開始長大。你開始淘氣、惡作劇……對你摔破的盆碗、拆毀的玩具、污臟的衣著……我都不曾打過你。我想這對于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跌跤一樣應該原諒。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經記不清了。總之你已初步具備童年人的智慧: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狡黠異常又漏洞百出。你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在所有的苦
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所建樹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毆打。我知道打人犯法,但世人將這一份特權賦于母親,當我行使它的時候卻臂系千鈞。我謹慎地使用毆打,猶如一個窮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錢。每當打你的時候,我都一次次地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于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過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責。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會遭受同樣的反作用力,這是一條力學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這樣我才可以精確地掌握數量,不致于失手將你打得太重。
我幾乎毫不猶豫地認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而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毫不懂道理的嬰孩和已經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為都不必打,因為打是沒有用的。惟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
【自我問答】
1.如何理解母親感情的變化?
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決定讓兒子獨自看病──猶豫、后悔、擔心、自責、勇氣又回到心里”,讓學生找到母親在這一過程中相應的語言和心理描寫,如 “我的心立刻軟了。是啊,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親濃濃的愛子深情。學完課文,我拋出“做為母親的我也很想知道當你拿著我給你的路線圖,搖搖晃晃地獨自到醫院里看病的時候,你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的問題,以兒子的角度來說說看病時的心理活動,目的是為了學習課文的心理活動的描寫,聯系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