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長征》教學設計
提示:“等閑、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寫法和讀音。
2、五年級了,誰能說說有什么方法理解詩句。(如:問同學,上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看看注釋,連詞成句等等。)
3、學生運用方法自學,了解詩歌大意。
三、咬嚼詩眼,品悟詩蘊
1、讀第一句:誰能用一個字說明紅軍長征是怎樣的?(難!)紅軍面對這些難怕是不怕?(不怕)
板書:難 不怕
2、再往下讀:哪些重點詞語讓你感受到了長征的“難”和紅軍的“不怕”。
(1)引導學生裝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點詞語理解“難”。
(2)引導學生抓:“細浪”“ 泥丸”“ 喜” “心開顏”等詞體會紅軍的“不怕”
(3)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詩來概括是什么?(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3、把自己的理解帶進詩句,誦讀全詩。
四、引領提升,直入詩魂
1、這些詞語是如何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細浪”“ 泥丸”“ 喜” “心開顏”
2、體會五嶺的“難”
(1)教師當場院板畫。問哪一個是五嶺,哪一個是烏蒙。
(2)烏蒙磅礴,給磅礴換一個詞?你知道烏蒙山有多高嗎?4200多米。如果拿我們現在這六屋教學樓來比的話。他相當于800多層。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難。你再讀。
(3)五嶺連綿數千里呀!為什么在紅軍眼里是細浪?烏蒙山高4200多米,為什么在紅軍眼里是泥丸?你能會到什么?
(4)把這種感情送到詩句中讀一讀。多么豪邁的一件事,對著大家大聲讀。
(5)同學們,要是平時,翻過幾座大山已屬艱難,況且還有敵軍的圍追堵截(教師出資料)
前有阻擊,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敵人的飛機。
(6)看完資料,學生談理解,教師點撥,學生讀第二句詩。引導讀出自己的感覺:輕松,悲壯,無畏。豪邁。
(7)如果你是紅軍你如何對敵人讀這一句詩。面對這萬水千山的困難你如何讀。對著自己無畏的紅軍兄弟你又將如何讀。
3、教師小結:在漫漫長征路上,不僅有槍林彈雨,還有急流險灘、雪山草地,更有饑餓、寒冷、疾病等等難以想象到的困難。“難嗎?(難)可紅軍卻把它當作平平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面對千回百折的長征,請讀出紅軍做出的堅定的回答。
生讀第一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板書:難、平常)(字體比上一次板書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讀讀第3句,你發現了什么?(有一對反義詞:云崖暖,鐵索寒。)
(2)(師介紹故事。)1935年5月,紅軍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云南進發。面對金沙江的懸崖峭壁、滾滾江水,紅軍戰士按照毛主席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擾亂敵人的視線,同時,又順利地俘獲敵人偵察用的兩只船,結果我軍不費一槍一彈,捉到俘虜60多人,奪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紅軍所有大隊人馬全部勝利渡過金沙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的包圍圈,到處是歌聲和歡笑聲:“我們一過江,就把蔣介石幾十萬大軍甩到后邊了!” “蔣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撿到了幾雙爛草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