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
卞和抱璞泣血,《韓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處荊山。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以人名,荊山之地多傳說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陽新說。《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荊山在湖北陽新縣北五十里”,并引《輿地紀勝》云:“為卞和得璞之所。”
其二,湖北南漳縣說。《辭源》(商務印書館1983年修訂版)釋荊山:“《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漢《孔安國傳》:‘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相傳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太平寰宇記》云:‘卞和得璞開荊山,即此;頂上有池,并有石室,相傳云是卞和宅。”清《一統志》謂:下有抱玉巖,即卞和得玉處。“《中國名勝詞風俗》:湖北南漳縣城西約75公里的荊山南麓,峰巒峻秀,松柏蔥郁,洞窟幽奧,溪泉縈回;有巖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巖”,相傳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巖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四丈,內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為卞和取玉舊跡;巖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頂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廟,傳為卞和住宅舊址。
其三,安徽蕪湖縣說。《太玉府志》載:“蕪湖縣東南十六里,介天成湖與長河之間,有大、小二山,曰大荊,曰小荊;上有鶴跡、龜文之石。”《九域志》謂:大荊山即卞和得玉處。山崖有“寒壁”二字,為明御史駱曾所刻。“荊山寒壁”為蕪湖八景之一。宋時宣城人梅堯臣有《荊山》詩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無所記。但見楚人夸產玉,古廟幽幽無鬼哭;倘有鬼,定無足。”
其四,安徽懷遠縣說。《懷遠縣志》:“荊山,縣新倚也,在治西南,濱淮突起。”《水經注》載:淮水出荊出之左,當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間。《圖經》云:“荊涂二山本相聯屬,禹鑿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鳳陽府志》:“今兩崖間鑿痕猶存”;荊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圍十七里,東有卞和洞。”《中國名勝詞典》也有這樣的敘述:懷遠縣荊山有抱璞巖,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巖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巖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人入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帳里。洞下有石如桃,舊有題詠:元帝仙桃石,往來不識。略剖與君之,萬載留蹤跡。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云攢集,俗稱:“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云:“抱璞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七年(1092)上巳節,蘇東坡自穎州改知揚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蘇迨、蘇過同游荊山,留詩詠嘆:“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溫瓚。”明儒宋濂有《游荊涂二山記》,對荊山勝跡作了詳細的記述:至荊山,“巖廠如屋,側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號為卞和洞。……”
……
卞和采玉的故事,古籍記載不僅在地點上有所歧異,而且在時間上也是眾說不一。《韓非子》記載為楚厲王至文王時代;漢代的劉向在《新序》中則記為楚共王之時;而一些地志和雜記又謂其中發生在楚平王年間,按史書記載:楚文王在位時間應在公元前677年以前;楚共王應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楚平王應在公元前516以前。前后相差150多年。孰是孰非,難以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