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詩詞三首 教學案例
片段一:
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誦《靜夜思》)
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
師: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師:月亮象征著團圓之意,所以詩人寫的思鄉詩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鄉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節日,都會勾起游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表達思鄉之情的詩詞,體會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鄉愁呢?
片段二:
巧妙點撥,體會情感
師:剛才小組同學交流了關于詩句的理解,能談一談嗎?
生:我想談談《秋思》這首詩。這首詩寫了在秋天時詩人給家里寫信,表達了作者思鄉懷親的情感。尤其是“行人臨發又開封”一句,讓人感覺到詩人要對親人說的話實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還怕落下什么話沒有說,又打開信看一看。這個地方特別讓人感動。
師:你從哪里感覺到詩人要說的話太多了?
生:我從“意萬重”體會到的。
生:我認為,詩人想要說的話太多了,一定是離家好長時間了。
師:那么,這滿腹的話都能寫到信里嗎?
生:不能的,那得寫多長的信呀!何況,“匆匆”兩個字說明信寫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說的話都寫進去。
師:想要說的太多,看來只好挑主要的說了。信寫完,應該是主要的意思就表達完了,為什么捎信人要走時,又打開信了呢?
生:可能他寫完了以后,記不清是不是把要說的都寫了,所以又檢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補寫上。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信短情長,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載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過這個細節,我們仿佛看見了詩人急迫地要與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鄉而紛亂,所以才出現了“又開封”的事。書信,是聯系游子親情的紐帶,所以詩人借家書寫思念家鄉之情的詩很多,如唐孟郊《歸信吟》中說的“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當書信被捎走的時候,詩人的心也隨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讓人生出多少感慨啊!
相關鏈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他的父親一生只做了幾任地方州縣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的,因此,他視南京為第二故鄉。年輕時,中進士。宋神宗時,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舊派的反對,被迫離職回到江寧,最后憂憤而死。由于他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倔強的性格,其詩常以梅花、蒼松、勁竹相比,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句,情真意切。其詩文有不少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的。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遒勁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
張籍 (767-830),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張籍是韓愈的學生,其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有《張司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