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
二、為了做到長文短講,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
《將相和》寫了三個小故事,每個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經過。如果不分主次,從頭道來,不僅浪費時間,也不符合學習規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節重點讀議,回顧、照應、牽動全篇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三個故事比較,第三個故事是主要的,它既體現了題意,又是全文故事發展的高潮。我把它做為重點讀議的內容,力爭讀深議透。在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藺相如與廉頗言行的比較,廉頗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較。而這三種比較又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啟發學生從人物言行中發現比較的對象,獲得比較的內容和材料。這樣不僅在比較中更鮮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過回顧照應使學生領悟到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前兩個故事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和鋪墊。讀議時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質的章節,其它內容留給學生自己解決,體現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兩個故事,無論是結構還是情節,都有相似之處,兩相對比,又處理為前者詳,后者略。學習第二段時,可以使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點,又體現了有扶有放的原則,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能力。
三、為了做到長文短講,始終突出一個訓練重點。
這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在讀議第一段開始,教師就明確提出訓練重點和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并貫穿讀議始終。在學習第二段時,又提出按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學習,再次強調訓練重點。讀議第三段時又提出“要想知道將相為什么和好,還要在他們的言行中找答案。在總結全文時,先總結人物品質,然后提出“這些品質課文中并沒有直接寫出來,我們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總結這一課的主要寫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為了鞏固訓練重點,我還在第三課時安排學生讀“負荊請罪”一節,要求學生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質。
四、為了做到長文短講,精心設計思考題。
1.逆推式問題,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個故事間的內在聯系,突破教材難點。比如,“藺相如被封為上卿是不是*一張嘴”一題,就需要學生逆推到完璧歸趙、澠池會見中藺相如的表現;又如“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一題,又要求學生回顧藺相如對敵狠、對己和的高尚品質,明確三個獨立的故事是圍繞一個中心寫的。2.覆蓋性問題,意在讀懂一點舉一反三。比如,在引導學生弄清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換璧,揭穿秦王的騙局取得斗爭的主動權之后,提出“藺相如在什么場合還提到以城換璧的事”,使學生領悟到藺相如的斗爭策略。這樣的問題,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3.對比性問題,意在突出人物品質。讀議“負荊請罪”一節時,教者提出“廉頗當初對藺相如的態度很不服氣,后來為什么又覺得很不應該?”通過比較,廉頗坦率的性格,為了國家的利益知錯就改的形象更加鮮明了。4.深究性問題,意在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有些問題表面看上去很簡單,但一深究就會發現還有很深的含義。比如“負荊請罪”一節中,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廉頗知錯就改,他為什么把認錯說成是請罪?“突出了廉頗對自己錯誤的認識是十分深刻的,只有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才能有這樣深刻的認識,突出了廉頗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