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實錄及簡評
師:我請同學們再來仔細地讀,細細地品。通過下面這段文字,你又領略了怎樣的美景?
生:輕聲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生:我感覺綠得很自然。
生:我感覺這綠色沒有邊際,一直伸展到天邊。
師:班里有哪位同學學過國畫嗎?為大家講講“渲染”與“勾勒”。
生:講解“渲染”與“勾勒”在國畫中的技法。
師(范讀):你腦中又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傾聽范讀,閉目想象畫面)
師:這幅巨大的中國畫是怎樣的一幅中國畫呢?
生:很遼闊。
生:很自然。
生:與天相接沒有界限。
師: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呢?
生:自然美。
生:溫柔美。
師:現在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美再現在大家的腦海中嗎?(板書:柔美)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輕輕流入云際。”(美美地讀)
師:面對著可愛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如果你置身其中,你想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躺下打幾個滾兒。
生:我想搬到那住不再回來了。
生:我想大聲地吶喊
師:那么同樣置身于其中的老舍,是怎樣的感受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有感情地讀):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在作者看來連駿馬和大牛都仿佛在反復品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誰再來讀讀?(生再讀)
師:書讀到這兒,想不想去看一看那美麗的景色呢?我請大家閉上眼睛,找一個同學帶領大家再來完整地用心感受一下這天涯碧草的美景。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師:停!文章開篇第一句,非常短,看似平淡,但意蘊豐富。請同學們想想這句話該怎么讀?”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練讀)
師: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從“這次”知道了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來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更加動情地讀)
師: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感覺作者第一次見到了草原很興奮
師:是啊,多年的愿望今天達成了,怎能不令人興奮呢?
生(配樂朗誦,其余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師:這段文字寫得真好,不愧是大家之作。文章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讓我們讀來仿佛置身草原,時刻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像這樣的美文,我想很值得我們背誦下來。
課堂簡評
這節閱讀教學課是全市課改標兵評選中發現的一節好課,可圈可點處很多,主要是:
1.整體設計意識強,富有創新精神。先進行整體感知,而后聚焦重要段落重要句子和詞語,是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而本節課設計有整體感,許多環節非常巧妙,重難點破解有力。如,導入設計精心選擇了騰格爾的《天堂》,歌聲粗獷而動情,與本文感情基調一致,順勢引出草原。整體感知環節,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核心句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反復誦讀完成了全文內容的把握,提綱挈領,干凈利索,舉重若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