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說課設計
看實際教學效果,這一環節得到了不錯的落實。學生憑借這三個意象鮮明的詞語,個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點一——童年的快樂。應該說,這一理解與課文真正要表達的那種懷念而感傷的情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但是這種距離,卻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們之間的差距為后面的學習,無論是在內容理解上還是在情緒體驗上,既提供了一種鋪墊,又提供了相當的增容空間,使得下文的展開和深入變得更容易而自然。
多媒體能再現一種失去的場景,我用形象優美的畫面,讓人傷感的《送別》的音樂,轉瞬間就把孩子們帶回到幾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帶入了課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營造的懷舊氣氛中。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
接著設問,其實,在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腦海中也無數次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你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課件1: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照片并配有《送別》伴奏)。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照片呈現在大家面前。
(二)誦讀感悟,深深地體味童年的往事
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隨時鞏固運用以前學過的讀書方法。查字典,解決字、詞的一些簡單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都是我經常布置的預習內容。本課對于常識性的知識,應放手讓學生在預習時自行解決。在檢查朗讀的過程中,我除了正音和范讀一些難讀的句子外,相機解決一些常識性問題問題。這些已經要求學生在預習中自行解決:
(1)拉駱駝的;(2)氈帽;(3)駱駝的反芻現象;(4)反穿大羊皮等。
有很多人認為語文是感性的,我更認同錢正權教授的觀點,語文教學中也要重視理性的培養。本課條理非常清晰是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好素材。我這樣設問: “作者的心頭又浮現出哪些童年往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學生能概括出,課文是以季節交替的順序,圍繞著駱駝隊來寫的,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么幾件事。從而領悟到了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
俗話說,會講的講成一條線,不會講的講成一大片。所以閱讀教學,一定要找好“切入點”,良好的切入點能“牽一發而動全文”,能“切”出興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課堂。我選擇了這樣的切入點:“把你認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反反復復多讀幾遍,好好品味品味,簡單寫寫自己的閱讀感受。”課堂教學實際證明是可行的,能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能緊扣文本特點,突出教學重點;能解決教學難點;能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學生去自主學習,深入探究。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堅持個性化理解,個性化感悟,個性化朗讀。關注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閱讀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