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兩首》教案
(2)對詞語的理解。
汲取:吸取。
喧鬧:喧嘩熱鬧。
水葫蘆: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直立,卵形或圓形,葉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狀,藍紫色。詩中的水葫蘆加上了引號,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蘆,而是指水性極好的孩子,與我們通常說的“旱鴨子”是相對的。
二、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本課出現的生字“丫”,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三、教學建議
1、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課文的體裁特點,讀詩要邊讀邊想象,要重視形象感悟、整體把握。
2、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盡量在學生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路,可以就語言進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樂進行交流。教師相機指導,如“讀《我想》,你覺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讀《童年的水墨畫》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個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等,結合學生的感悟,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悟。
對《我想》一詩的朗讀,要讀出幻想的意味,邊讀邊想象,才能入境;對《童年的水墨畫》一詩,要讀出詩的意境。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評讀,互相取長補短。
3、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對于這樣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的兒童詩,可鼓勵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把自己喜歡的內容背誦下來;還可以結合《我想》,讓學生模仿寫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學生對兒童詩感興趣,可以舉辦兒童詩朗誦會、辦兒童詩主題手抄報,也可以向學生推薦幾首兒童詩,拓展閱讀,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激發讀寫兒童詩的興趣。
四、教學案例
片段:
體會詩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讀
師:讀了《童年的水墨畫》,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覺作者寫的真是一幅幅畫,是童年生活的一個個鏡頭。
師:如果溪邊是一幅畫的話,不知你在畫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綠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邊的垂柳,映出了釣魚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見了孩子釣竿上的紅蜻蜓。
生:我看見了當魚釣上來時,那溪里的漣漪和碎了的人影、樹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魚和手忙腳亂的孩子。
師:對,就這樣邊讀邊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進詩境。如果溪邊是一幅畫的話,不知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這是一幅有靜有動的畫。小溪、垂柳、人影、釣竿、蜻蜓都是靜止不動的,因為它們都在等待水里魚兒上鉤;當魚兒上鉤后,這種靜被魚的掙扎、人的歡笑打破了,溪邊熱鬧起來了。
生:這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這里有綠色的柳樹,有綠色的溪水,連人影都被這溪水染綠了,并且有紅色的蜻蜓點綴,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多美的畫面啊!
生:這是一幅充滿快樂的畫。柳樹是快樂的,它快樂地照著溪水這面鏡子,山溪是快樂的,因為它美得像綠色的玉帶,蜻蜓是快樂的,因為它覺得釣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樂的是孩子,因為他釣上了活蹦亂跳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