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雜談
【江西省九江市長虹小學 趙紅英】
〖讓語文走進學生的心里──第十冊教學例談·抓住文眼,激疑促思〗
課堂是有生命的,語文課堂的生命在于通過教師情感的投入與智慧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體驗思維活動的快樂,讓學生的生命在課堂中悄然成長。要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教師要有一雙語文的眼,善于去發現語文之美;有一顆語文的心,善于去感受語文之情。以師情促學情,領著學生在言語世界與精神世界中游歷,這樣才能讓語文走進學生的心里。
一篇課文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總會有讓人注目的東西,也許是表達形式,也許是內容,但因為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解讀文本的方式不同,因而所能讀出的感受也不同。教師應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內容,然后對問題進行梳理,找到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文眼”(也許這樣的文眼不止一個),以它們為切入點從不同的角度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去品讀文本,積累語言,內化語言。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教學本文,我主要采取了問題激趣法:讀了這篇文章,你認識了一個的小孩?你能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這樣就很自然地抓住了這個文眼。然后又追問:“你怎么知道?”或“從哪里看出他的‘甚聰惠’?請你讀一讀!弊x著讀著,一個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的楊氏子就活化在學生的語言世界里。
是“此/是君家果”還是“此/是君家/果”──《楊氏之子》教學有感
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橋小學 曾凡琴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人家里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因為文言文特殊的表達方式,學生讀起來比較拗口。因此在開課之初,我告訴學生這是我們在小學階段所接觸到第一篇文言文,它與我們所學的過的文章都不一樣,到底不一樣在哪里,掉起學生的胃口。然后對學生簡單介紹了《世說新語》,讓學生在整體上對這篇文章有初步的感知。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復誦讀,把課文讀通、讀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讓學生放慢速度,慢慢體會文章的節奏,教師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根據自己的朗讀來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搖頭晃腦,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師生共同合作劃出了課文的節奏,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讀,學生再讀時就讀出了課文的韻味。在師生共同劃分文章的節奏時,發生了一點小插曲:‘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薄鶕⑨屢约熬W上查找資料,我們給這兩句是這樣劃分節奏的,“此/是君家果!薄拔绰/孔雀/是夫子家/禽!睂W生劃分節奏后又讀了一遍,這時有學生舉手發言,學生說:“老師,我認為這個地方的節奏劃分的不夠準確,因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把家禽劃分開,表示是家里的鳥,那么‘此/是君家果!@里的‘君家果’也應該劃分成‘君家/果’這樣前后才是一致的,朗讀起來也才更順口!币皇て鹎永,學生也都紛紛表示贊同。這是我在課前沒有預設的,也是沒有體會出來的,我和學生又反復朗讀,對比讀,覺得學生說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所說的節奏來劃分,這時我看到了一絲得意與自豪爬上了他的笑靨。我想這也是學生感受到的學習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