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短文,也是我們學生在小學階段首次接觸的文言文。在備課時,我有一個想法。我總覺得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語言上的明顯差異對于教學來說存在利弊兩方面。假如我能精心設計這堂課,激發學生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味,那么這將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反之,學生也可能會因為這“初次見面”的不愉快,而在心理上本能地抵觸和文言文“再見面”。因此,我盡量將教學設計生活化,將學生的理解難度降低,并且憑借充分的朗讀讓學生體驗文言文的特點。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那么我想讓孩子學會借助注釋學習,這是一種習慣。先舉出注釋中有的“詣”,再讓孩子去研讀。適當點撥。
其次,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后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我不但認真分析教材,而且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在這堂課上進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這里指孩子能用白話文翻譯文言文,是第一層次的理解。但是孩子們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所以雖然是第一次學習文言文,但是我在設計的時候還是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注釋”和“聯系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二、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發現孩子特別喜歡合作學習,喜歡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課中有三次合作學習,一次同桌合作,兩次四人小組合作。在用白話文翻譯古文的環節采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解決了一些疑問。在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先是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己的見解,我走進小組聽他們的交流,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小組交流的氛圍很好,雖然很多孩子的想法沒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們在小組里都發表了看法。在交流收集的資料的時候,孩子們的交流更加熱烈,因為他們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樣,有了這樣的合作交流,孩子獲得信息就增加了許多,課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合作學習的前提是自主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是為獨立學習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整個學習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當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的時候,他才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