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1、在導入新課中,以《楊氏之子》的故事導入很不恰當,使在稍后的新課中學生缺乏探究,興趣不高,實應以其它語言藝術的故事導入為妥。
2、教師范讀時未讀課題,是一大疏忽。
3、在解釋詞句時,教師有點放不開,做了詞句解釋的主角,而沒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沒有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4、我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夸獎楊氏子的機智時說了一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殊不知,就是這樣一句玩笑話,給學生以誤導,把漂亮可愛的孔雀打成了反面典型,成了眾矢之的。隨后才會有一學生說:“孔雀也不是什么好鳥”!誤會之深,可見一斑。最要命的是我當時因考慮時間不多,而未對此學生的言語加以正確的引導,只一笑了之。事后想起,甚覺不妥。
縱觀一堂課,課堂結構緊湊,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帶領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而能達到目標,挺不容易。教師與學生在一節課自始至終熱情很高,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較融洽等,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而課堂中有些環節教師抓得過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剝奪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權利,則是本節課的失敗之處。時間安排有點前松后緊,致使未能對“孔雀”平反,實為遺憾之極。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一直在研究教參,查閱了資料,思考該如何上好這一課,畢竟這是孩子們初次學習古文,他們普遍感到很新鮮,如果我能上好這一課,這有助于孩子們日后學習古文能有一個較好的心態。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么呢?有幸的是,在3月22日參加“名師大課堂”聽了于永正老師上了一次這一課,讓我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主抓兩個方面,1、學生的朗讀,必須讀出古文的韻味,在讀當中解決不懂的字句;2、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趣味性及文章的教育性。抓住這兩個方面軍,我重新組織了一下自己的教案。
為了降低難度,我讓孩子們學習之前做好預習工作,指導孩子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平時說“祖父”就是爺爺,是一個人,在古時候是指爺爺和父親兩個人。還有“妻子”一詞,現在是指一個人,但在古時候就是指夫人和孩子。而在這篇古文中,也有許多這種詞語,如 “未”、“聞”、“示”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給孩子們范讀,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老師讀古文時與讀現代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在第二次范讀時,我配以動作,讓孩子們邊看我做的動作聽我的范讀,邊想象發生了一件什么事。聽完后讓孩子們學著我讀的方法,把文章讀出來,領悟讀古文與讀現代文的不同。然后進行第三次范讀,讓孩子們明確我在讀古文時在語句中停頓的位置,并讓孩子們在文中劃出來。再讓孩子們去讀,邊讀邊解決文中的單音詞的含義。然后讓孩子們出來與我一起進行文章的演譯,或讓孩子們自己進行演譯,孩子們學習的興致高漲,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所描寫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