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自然成──聽薛翠娣老師教學《半截蠟燭》有感
有幸再次親臨薛翠娣老師執教現場,聆聽她精彩干練的語文教學。這次薛老師為老師們示范執教課標版第十冊的《半截蠟燭》,可謂用心良苦,她為每位聽課老師印發了教材,在上課之前用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耐心細致地為老師們解讀了教材,然后馬上開始上課,為了全程呈現課堂,連續上課近兩個小時,真可謂是馬不停蹄,鞠躬盡瘁!令所有聽課老師感動、振奮,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深刻的思考。一、對教材解讀細致深透
薛老師每次上完課都不顧疲憊,循循善誘地和老師們交流自己對教材的解讀,而且她多次表示最好是在上課之前和老師們交流對教材的解讀,這次她終于能如愿在課前與聽課老師交流對教材的解讀,也讓我終于明白了她為什么這么強調對教材的解讀。
薛老師對教材的解讀非常認真,從課題開始,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解讀,一句話一句話地解讀,一個詞一個詞地解讀,重點詞語作更為詳細的解讀,甚至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文字背后的寫作意圖、人物精神都在她的解讀下清晰起來,深刻起來,我們仿佛隨著一位大學教授深深地走入了文本,盡情地享受著語文的精神滋養。在這樣細致深透的解讀下,課文內容變得豐富起來,豐厚起來,對課文的理解變得深刻起來,簡單的課文變得滋味濃濃。
聯系我們平時的備課,大多通讀幾遍課文,了解大意,熟悉課文的教學要求,再參照教參理出上課的思路,能有多少靜心的品讀,更談不上對課文的獨特理解了,怪不得薛老師一再強調對教材解讀的重要性啊!沒有對教材細致深入的解讀,怎么可能做到吃透教材,更談不上合理的教學設計了。薛老師對教材鉆研的工夫在她近一節課耐心的解讀下,讓我們豁然開朗,語文老師要想上好課,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充實有效,自己必須在課前對教材做充分的解讀,要靜下心來,耐下心來,對教材的寫作背景、一字一詞一句、甚至是一個標點細細琢磨,仔細推敲。只有自己走入了文本,親近了文本,努力走進“復雜”中,弄清“真相”,然后進行資料的清理,選擇教法的梳理,和最終教案的整理,由此,走出來的你,課才能上的有效,甚至高效。
二、教法設計絕妙精當
在聽完薛老師對教材細致深透的解讀后,我有一個擔憂:解讀到這么多的內容,怎么才能在課堂上落實,怎樣讓學生也能像老師這樣走入文本,體會文本呢?也就是薛老師會用怎樣的教法來落實她對課文的解讀呢?聽了薛老師的課,又馬上給我啟發:只要自己真正解讀透了文本,就一定會產生精妙的教學設計。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擔憂,是因為我只是聽了薛老師的解讀,還沒有化為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薛老師的每一步教學設計都讓我拍案叫絕,又讓我聯想到她對文本的解讀,正是在深入的解讀中才有了這一個個合理而又精妙的教學設計。
1、扣題猜想,激發興趣:
這是一篇以物命題來寫事的文章,事先薛老師要求不發下文章給學生看,開課即寫題目,請學生看了題目,猜猜看可能是寫什么內容的?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紛紛猜測文章的內容,勾起了學生對課文強烈的好奇心,并且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可謂是一舉多得。導入抓住了課文命題的特點,并且充分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這完全來自于她對課題的細心解讀。
2、直入重點,讀文感悟:
在薛老師的課堂上有兩次檢測,一次是對預習的檢測,她的預習是放在課堂上的,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她只反饋大家都預習了什么,在檢測的時候就只檢測一點:課文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結果怎樣?她抓住了敘事性課文的主要要素,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大體脈絡。還有一次是對課文第5自然段的朗讀檢測,在學生自主體會朗讀之后,只檢測最后一句話“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因為這一句話最適合進行朗讀訓練,并且老師隨即扣住“提”“盯”兩字加以適當的動作提示,幫助學生更好的感悟了當時情況的危急,也為后面小女兒的成功做了一個情境的鋪墊。這兩次檢測,可謂直入重點,精妙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