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起的爭議
“人”的教育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格?怎樣全面看待一個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這些看似淺顯實質(zhì)深奧的問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把它們完全說清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這些問題的認識越深刻,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就越能合上時代的節(jié)拍,他就越能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的人”。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案例中的德軍“司令官”和寇特•施坦因納中校帶領(lǐng)的那支“納粹”軍隊的行為,是人性對戰(zhàn)爭的嘲諷,是戰(zhàn)爭對人性的臣服。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是詮釋“人文性”的理想平臺。看不到這一點,僅僅停留在對德軍官兵的譴責和嘲笑上,語文教學就顯得膚淺,空泛,殘缺。“文以載道”,哲學的理性思辯與語文的感性領(lǐng)悟互生互長,互為補充,才能讓語文教育潛流著哲學的血液,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人都是有情之物,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德國鬼子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與杰奎琳一家是對立的,站在父親的角度,德國鬼子是愛自己的愛自己的孩子,包括和他女兒一樣大小可愛的杰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