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課件
(五)前期教學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對策。
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把朝鮮人民為什么是志愿軍親人理解清楚了,教學的基本任務就完成了,但是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思考:難道僅僅朝鮮人民是我們志愿軍戰士的親人嗎?在這個基礎上,還能不能再深化下去呢?如:親人僅僅是戰爭年代才有嗎?和平時期呢?教師要用時代的精神引導學生去學習這樣的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描繪的是戰爭時代,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他們能夠成為親人,那在我們的和平年代,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能不能成為親人呢?那些是呢?你能說一說嗎?如果這樣深入挖掘的話,就體現了一種時代的意義。只要我們老師有這樣的一種意識,在很多課文里都能這樣引導學生體驗,而不僅僅局限在原來的解讀上。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容,體會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難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
第二課時
(一)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志愿軍進行曲錄音帶,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聲中,跟隨志愿軍一起跨過鴨綠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
這是一曲高昂雄壯的樂曲,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就是以這樣的姿態、精神面貌奔赴朝鮮的,為的是保衛祖國,解放朝鮮人民。我們的軍隊在那里與朝鮮人民并肩戰斗,趕走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朝鮮的日日夜夜,我們的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親如一家人,臨別時他們都依依不舍。我們的課文記述的就是這難舍難分的場面。
(二)教師范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三)學習第一段。
1.默讀,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
(這一段主要記敘了志愿軍與朝鮮大娘惜別的情景。)
作者從三個方面記敘了這一內容。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討論,把這一段分為三層,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師:學習了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覺得這一段突出地表達了朝鮮大娘對中國人民志愿軍慈母般的愛。)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體會志愿軍和朝鮮大娘之間的真摯情感。
朗讀時要注意語調輕緩,讀出志愿軍與大娘依依惜別的情感。
(四)學習第二段。
這一段的結構,寫法與第一段相似,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仿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學習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