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深情厚誼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偉大的友誼
大 嫂 挖野萊致殘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選擇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 yì) 挎著籃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著(jiá jià)
2、造句.
雪中送炭……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①這篇課文記敘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告別時的感人情景,充分表達了_______________。課文重點選擇了志愿軍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別時的情景來寫的。
②課文中寫了志愿軍與朝鮮大娘告別時,主要追述了兩件事,一件是_____________,另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自評部分
1、課堂教學目標是否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相適應?課堂內是否關注學生的差異了?
2、課堂內能否根據反饋信息對教學過程、難度進行適當調整,并合理地解決課堂聲稱問題?
3、能否及時抓住學生的質疑問難和閃光點,給予適時地、鼓勵的評價。
六、與以往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對戰爭的故事興趣濃厚,如:《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為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感悟探究。
本文在情節的處理上另辟路徑,它沒有直接寫出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宏大場面,而是側重于志愿軍戰士追憶朝鮮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跡。文章為了突出“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中心。在講讀時如果忽略了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戰場流血犧牲的場面追述,或只是粗略地泛泛講解,作蜻蜓點水式的分析,對理解中心無益,甚至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鑒于此認識,我在指導學生學完第一部分后,又追加提出了探究性的問題:大娘、小金花、大嫂為什么甘愿為了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挖掘文中蘊藏的志愿軍戰士們對朝鮮人民做出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來講述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通過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們了解到在朝鮮這片沃土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也灑下了無數志愿軍官兵的鮮血。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個題目重在加深對中心的認識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