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片斷評析
《將相和》教學片斷評析
湖北省鐘祥市九里回族鄉教育組 游遠保
前不久,筆者聽一位老師執教《將相和》(第十冊)中的“澠池之會”。這位老師抓住了學生愛分勝負的心理特點精心設問,并讓學生圍繞問題充分展開討論,激活了學生思維,創造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不斷閃現,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老師首先設問:“讀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在澠池之會上,趙王和秦王究竟誰戰勝了誰?這個問題挑起了學生思維的矛盾,課堂里一下子像炸開了的油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戰成平了平局,有的說秦王勝了趙王,有的說趙王勝了秦王。面對這種爭論不休的局面,老師沒有一錘定音,而是讓學生細讀課文,分小組進行討論。變爭論為討論,結果學生意見得到了統一,大家都認為在澠池之會上是趙王戰勝了秦王。緊接著這位老師又追問一句:“你怎么知道的?”學生爭著發言。生甲:“課本上說‘秦王沒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趙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認為趙王勝了秦王。”生乙:“趙王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為趙王擊缶,但秦國是大國、強國,趙國是小國、弱國,因此可以說趙王勝了秦王。”生丙:“還有,趙王鼓瑟是秦王讓他做的,而秦王擊缶是趙王的手下藺相如讓他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趙王勝了秦王。”生丁:“我是從樂器的聲音中出來的,瑟的聲音優雅動聽,趙王鼓的是勝利之歌,而秦王擊缶的聲音像高破破罐子的聲音一樣,所以我覺得趙王戰勝了秦王。”
這個教學片斷的成功之處是:
1、 設問抓住了教材要點,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啟發性強。
2、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較濃,老師僅說了三句話,而其余都是學生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答問。
3、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培養,最后的答問令人耳目一新,正像執教老師說的那樣:“這樣的答問是我始料不及的,孩子的創造能力大有潛力可挖。”
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將相和》教學片斷
湖北省黃石市湖濱路小學 王響雪
這是閱讀課,講《將相和》,我在學生動心動情的精讀完各個小故事,探討完每個故事涉及的問題,并弄清了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后,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表感受。大部分學生都欣賞藺相如,他以大局為重,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讓他們折服。當然,也有學生贊賞廉頗的勇猛善戰,知錯就改,而且他的愛國精神也讓他們深受感動,還有極少數學生認為趙王的知人善用也是值得學習的。正在我為學生們有自己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使閱讀教學呈現多元化而興奮不已時,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其實也喜歡秦王,他也有優點,懂得去爭取自己所愛的東西。”頓時,全班一片肅靜,也有學生面露不解,這位同學接著說:“因為秦王為了那塊和氏璧,他想盡了各種辦法,他能勇于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這位同學標新立異的觀點,讓全班同學都愣住了。我見此景,便先肯定了該生想法的與眾不同,但隨之問到:“那秦王為了得到這塊和氏璧想出了什么辦法?他又是怎么做的?”學生仔細思考開了,大部分學生重新拿起課本認真讀起來。不一會兒,他們紛紛舉手了,有的說:“他想騙取和氏璧,說是要拿十五座城與趙王交換,實際上只是信口開河。“有的說:“秦王其實只想白拿那塊和氏璧,他準備先把和氏璧騙到秦國,然后依靠自己的強大力量威脅趙王。”第三個學生說:“所以我不認同xx同學的看法,如果為了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就去騙、去威脅,那這樣得到的東西也沒什么意義。”第四個學生又說:“秦王的做法沒有什么可贊賞的,為了自己的喜愛就可以奪人所愛嗎?以強欺弱,不擇手段地奪取,這不是君子所為。”見此情景我內心一陣激動,說:“那應該怎樣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