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案例
《將相和》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它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它以秦趙兩國矛盾為背景,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實,歌頌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的思想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教學這篇課文時,執教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清楚將相之間“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長文短講,透過三個小故事進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涵。
[案例描述]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將相之間開始為什么“不和”?在課文中找到根據。
(學生自由看書、標記相關語句,老師巡視。)
生1:我找到了:“廉頗很不服氣……下不了臺!”主要是廉頗妒忌藺相如,所以會“不和”。
生2:我還看出藺相如處處讓廉頗,避免激化矛盾。
師: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你認為廉頗的話有道理嗎?請結合“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來說說藺相如當時的表現,并且討論一下:藺相如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學生讀書,討論。)
師:誰能說說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上有什么表現給你的印象很深刻?說明藺相如有什么特點?
生3: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氣壯地說要用頭撞璧,讓秦王既惱怒又害怕,說明他聰明、勇敢。
生4:秦王按藺相如的要求舉行典禮時,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趙國了。他這樣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殺身之禍,可他卻大大方方對秦王說明(生讀藺相如的話),說明他不僅勇敢機智,還熱愛祖國。
……
師:“澠池會”是雙方首腦會晤的高層對話會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領導人擁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間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氣禮貌的,你認為藺相如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出格”嗎?
生5:秦王先失禮叫趙王“鼓瑟”,并叫史官做記載,侮辱趙王,導致藺相如要怒發沖冠,要求秦王“擊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維護“國威”。
生6:說明藺相如有膽識,讓秦王再吃“敗仗”。
……
師: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會”兩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來的故事“負荊請罪”發生之前,見了廉頗就像“老鼠見了貓”,為什么?
生7:他不想“將相不和”,他是為了祖國(生讀藺相如的話)。
生8:說明藺相如熱愛祖國,顧全大局。
師:廉頗將軍呢?他又是個什么人呢?
生9:他知錯就改,也很熱愛祖國。
師:廉頗知錯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著荊條去請罪?難道他不怕丟人嗎?再結合插圖想象廉頗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會說些什么?藺相如又會怎么說?
(學生討論,體會“將相和”的重要意義。)
師:“將相和”有什么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