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案例(通用3篇)
將相和教學案例 篇1
《將相和》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它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它以秦趙兩國矛盾為背景,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實,歌頌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的思想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教學這篇課文時,執教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清楚將相之間“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長文短講,透過三個小故事進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涵。
[案例描述]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將相之間開始為什么“不和”?在課文中找到根據。
(學生自由看書、標記相關語句,老師巡視。)
生1:我找到了:“廉頗很不服氣……下不了臺!”主要是廉頗妒忌藺相如,所以會“不和”。
生2:我還看出藺相如處處讓廉頗,避免激化矛盾。
師: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你認為廉頗的話有道理嗎?請結合“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來說說藺相如當時的表現,并且討論一下:藺相如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學生讀書,討論。)
師:誰能說說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上有什么表現給你的印象很深刻?說明藺相如有什么特點?
生3: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氣壯地說要用頭撞璧,讓秦王既惱怒又害怕,說明他聰明、勇敢。
生4:秦王按藺相如的要求舉行典禮時,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趙國了。他這樣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殺身之禍,可他卻大大方方對秦王說明(生讀藺相如的話),說明他不僅勇敢機智,還熱愛祖國。
……
師:“澠池會”是雙方首腦會晤的高層對話會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領導人擁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間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氣禮貌的,你認為藺相如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出格”嗎?
生5:秦王先失禮叫趙王“鼓瑟”,并叫史官做記載,侮辱趙王,導致藺相如要怒發沖冠,要求秦王“擊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維護“國威”。
生6:說明藺相如有膽識,讓秦王再吃“敗仗”。
……
師: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會”兩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來的故事“負荊請罪”發生之前,見了廉頗就像“老鼠見了貓”,為什么?
生7:他不想“將相不和”,他是為了祖國(生讀藺相如的話)。
生8:說明藺相如熱愛祖國,顧全大局。
師:廉頗將軍呢?他又是個什么人呢?
生9:他知錯就改,也很熱愛祖國。
師:廉頗知錯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著荊條去請罪?難道他不怕丟人嗎?再結合插圖想象廉頗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會說些什么?藺相如又會怎么說?
(學生討論,體會“將相和”的重要意義。)
師:“將相和”有什么重要意義?
生10:有利于團結,團結才有力量。
生11:將相團結,就會讓趙國日益強大。
……
[教后反思]
在小學教材中,《將相和》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對這類課文,老師一般采取“長文短講”的辦法。那么既然是“短講”,就要求老師懂得必須“取舍”。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強化人物”的辦法,讓學生通過“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個性等,從中走進人物的心靈;對次重點人物廉頗的理解,也通過他在“負荊請罪”故事發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兩人的“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體會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境界,進而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抓主干、去枝節”,這是我教學“長文”的一貫做法。如果在教學時“胡子眉毛一把抓”,學生的思維容易紊亂,對課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在設計教學流程中,我始終注意對教學細節進行細致推敲,圍繞“不和”到“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讀議結合,探究人物的思想個性等,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寫作意圖,就可以讓學生把握住這篇課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個故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我教學此課時的一個設想。當然,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做適當調整,我在學生理解問題不清楚時會放慢教學進度,但決不會“越俎代庖”。因此,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比預想的課時多花了一課時的時間。我想:只有學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這種內在聯系后,思想才會豁然開朗,對探究文本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多花點課時來學習,時間也花得不“冤枉”。
將相和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那么利用課余時間,同學們把完璧歸趙排練成了一個課本劇,你們想看嗎?
讓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在一次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吧!好,有請各位小演員……
欣賞課本劇表演。
同學們,他們表演的棒嗎?讓我們在一次為他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吧!
同學們,這節課藺相如又會給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又會出現哪些人物呢?下面,我們就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澠池之會”
1、用自己喜歡的 方式讀“澠池之會”部分,邊讀邊思考:
課文呈現給我們的又是一個什么樣的藺相如呢?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詞語回答:機智勇敢、隨機應變、不畏強暴。)
2、為了表現人物的品質,作者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進行生動細致的刻畫。默讀這部分,用曲線劃出表現人物品質的句子,用橫線劃出表現人物品質的動作來。
3、指名回答:
引導:那么,同學們,堂堂一國之君竟為對方彈奏樂器,的確是有失體面,而,聰明的藺相如不惜以死相逼,讓囂張的秦王為趙王擊了一下缶,我們從中難道僅僅看出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嗎?還明白了什么呢?(對,更重要的是他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那么,你們認為藺相如有資格官升三級嗎?
但是,同學們,你們忘了一位幕后英雄。誰?沒有這位幕后英雄,趙王能夠安全返回嗎?為什么?(在邊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
4、評書表演。
5、小結:
沒有廉大將軍的鼎力相助,或許秦王就會致人于死地。可見,只有廉頗與藺相如的團結一致,才能保證趙國的安全。但是,他們能這樣一直和睦下去嗎?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三、學習“負荊請罪”
1、“負荊請罪”部分:
默讀這部分。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誰?
用不同符號標出人物的語言和行動。
讀一讀劃的句子,仔細體會,表現了人物的什么品質。
(特別告知:允許前后左右竊竊私語。)
2、組織反饋。
3、小組合作:
豐富人物對話。
4、評選出最佳創意獎。
四、總結延伸
1、通過學習,你們知道廉頗和藺相如有什么共同點嗎?你們更喜歡誰呢?為什么?
2、結合我們的學習生活,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是收獲呢?給大家一分鐘時間考慮。
【反思】
《將相和》(第十冊)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
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轉變。根據課文的特點,我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能體現人物精神品質的語言和行動的句子進行體會,然后再采用讀讀、說說、演演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學習這三個小故事。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學生讀一遍課文就需要六七分鐘,所以課堂上我讓學生分小組畫出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句子后,給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對學生品味句子指導的也較少。這一方面是課文篇幅較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備課時考慮的疏忽。鑒于課文的故事性很強,讓學生排演課本劇,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排演課本劇時雖然要發揮主動性,教師也要加強指導。課堂結束前,布置學生課下自學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了解將相團結一致治理國家的事,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要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本課最大的收獲是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準,又缺乏一定的指導,因而課堂環節的安排還要再稍稍調整一下,盡快提高課堂效率。
將相和教學案例 篇3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由于本課故事性強,學生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課本劇的形式。
案例:
在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們充分閱讀,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的三個小故事。然后,自由結組,分別把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課本劇完全由學生們自己編劇、導演、演出,中間可以加上合理的符合課文內容的想象,在第二課時,我就讓學生們把自己排練的課本劇表演出來。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老師看到大家那么認真的排練,我真想馬上就看到大家的表演。怎么樣?這節課咱們就來觀賞觀賞吧!
(第一小組表演《完璧歸趙》)
(話外音: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了一封信給趙王。)
“趙王”把大臣召集到宮殿里,說:“寡人收到了秦王得信,他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諸位愛卿以為如何?”一“大臣”施禮說道:“大王,秦王恃強凌弱,他一定不會拿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您可千萬不要上他的當啊!” 另一“大臣”說道:“大王,如果咱們不答應,恐怕秦王惱羞成怒,派兵進攻我國啊!”又一“大臣”道:“大王,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忙說:“宣藺相如!”“藺相如”知道事情經過后,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池,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趙王”想想:“也只好如此。”“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到了秦國,晉見秦王,向秦王叩首呼道:“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秦王”傲慢地說:“平身。和氏璧帶來了嗎?”“帶來了。”“快呈上來!”“秦王”雙手捧著璧左看右看,不住口地稱贊:“哎呀!真是好哇!這璧真是好啊!”“藺相如”見他并沒有交換城池的意思,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忙把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到了柱子旁邊,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就要舉起和氏璧向柱子撞。“秦王”忙攔住說:“此事好商量,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來,把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乃無價之寶,得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能把璧交出來。”“秦王”只好同意。出了宮門,“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裝,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在舉行典禮時,“藺相如”晉見“秦王”,大大方方的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第一小組的同學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然后,同學們又表演了“ 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每一組的同學的表演都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
反思:
本課故事性強,而且故事情節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懂。所以這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充當學習的主人。又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課文排成課本劇,把自己對課文主要人物的理解充分表演出來,這樣做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好處: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課文中的小故事,同學們非常喜歡讀、愛讀。聽說老師讓他們自己把課文演出來,都異常興奮。為了自己的小組能演出成功,他們每個人必須認真地吧課文讀懂讀透,這樣才能把握好人物性格。所以,在第一課時時。同學們在各自的小組里,認真地學生字、讀課文,互相幫助,共同學習。
2、培養了學生地團結協作能力。每一個小故事都需要整個小組地所有成員共同來完成,這就要求小組成員必須團結一致,以組長為中心(當然組長是由一個學習成績優秀、有組織能力地學生來擔任),同時組長也必須聽取其他組員的意見,共同編劇,然后在組長的導演下,排出課本劇。在排練和表演的時候,大家必須配合默契,這樣才能演出比較成功的課本劇。
3、鍛煉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對大家的要求是要加上合乎歷史的想象,所以同學們必須根據自己對當時歷史環境的了解(可以是自己以前看過的電視劇或是看過的有關的書籍),把書上沒有寫出來的東西補充出來。結果證明同學們有著超乎意料的想象力。在表演時,同學們的語言運用的非常準確到位,有些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也表現出了超出平時的水平。
總的來說,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要改變過去傳統教學模式,向新課程改革靠攏,根據新課改的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