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案例
生10:有利于團結,團結才有力量。
生11:將相團結,就會讓趙國日益強大。
……
[教后反思]
在小學教材中,《將相和》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對這類課文,老師一般采取“長文短講”的辦法。那么既然是“短講”,就要求老師懂得必須“取舍”。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強化人物”的辦法,讓學生通過“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個性等,從中走進人物的心靈;對次重點人物廉頗的理解,也通過他在“負荊請罪”故事發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兩人的“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體會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境界,進而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抓主干、去枝節”,這是我教學“長文”的一貫做法。如果在教學時“胡子眉毛一把抓”,學生的思維容易紊亂,對課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在設計教學流程中,我始終注意對教學細節進行細致推敲,圍繞“不和”到“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讀議結合,探究人物的思想個性等,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寫作意圖,就可以讓學生把握住這篇課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個故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我教學此課時的一個設想。當然,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做適當調整,我在學生理解問題不清楚時會放慢教學進度,但決不會“越俎代庖”。因此,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比預想的課時多花了一課時的時間。我想:只有學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這種內在聯系后,思想才會豁然開朗,對探究文本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多花點課時來學習,時間也花得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