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第二課時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師:如果這時秦王硬逼的話,會怎樣?
生:藺相如會撞上柱子。因為藺相如是不會把璧給秦王的,干脆與璧同歸于盡。
生。藺相如會撞上柱子,結果撞死了。
生:藺相如撞上柱子后沒死,但卻被殘暴的秦王殺了。
反思:完璧歸趙的故事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藺相如沒撞在柱子上。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在這里我設計了“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撞在柱子上”這個問題。這樣換個角度提問,使課堂氣氛活躍了。
師: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們可以用哪些詞來概括藺相如的品質?
生:視死如歸。
生:不畏強權。
生:臨危不懼。
生:英勇無畏。
……
師:想像當時的情形,把這段話讀讀。
(生讀。)
師:課文中還有好哪個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機智、視死如歸。
生:藺相如看秦王這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藺相如說:“您現在我只有五步遠。您要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藺相如為什么一定要秦王為趙王擊缶呢?
生:我覺得藺相如請秦王為趙王擊缶是要讓秦王明白:秦國和趙國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機智、視死如歸。
生:他這樣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他真是勇敢。
師:藺相如說這句話的語氣的態度是堅決的,請同學們試讀。
(老師示范。)
師:藺相如除了勇敢機智、視死如歸的品質外,還具有哪些品質。(生沉默)
師:請各小組讀第三個小故事,討論討論。
(生讀書,并在小組討論。)
師:請各小組分別來說說。
生:雖然他知道廉頗妒忌自已,但他還是以大局為重,沒有與他針鋒相對。廉頗跟他比起來,就差遠了。
師:很好,藺相如真是個識大體的人。
生:雖然廉頗起先是錯了,但誰能無過呢,他認識到錯誤后也能主動找藺相如認錯,所以我覺得他知錯能改的品質是很可貴的。
生:我覺得廉頗還具有英勇善戰的品質。正因為有他,秦王才會擊缶,才不敢拿趙王怎樣。
……
師:對,從第二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頗英勇善戰、知錯能改。也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識大體的人。
師:這幾個同學敢于提出自已的見解,說得真好,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是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們的機智或英勇善戰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那種顧全大局,勇于認錯、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讓我們再來讀讀幾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話吧。請生齊讀最后兩段。
師:老師覺得課文中“負荊請罪”的結局寫得不具體,同學們能不能把這個故事的結局補充得豐滿些。有興趣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下課。)
【自評文章】
一、將相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
教學時,我抓住重點,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點達到教學目標。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學生明確這一堂課的重點是:了解課文如可表現藺相如和廉頗的品質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自悟,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在課中,我相機誘導,啟發學生思維
我注意抓住時機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獨立解決問題。如:學生說藺相如把和氏璧“騙”回來,這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學生已經明白藺相如是在用計,只是用詞不當。我就進一步問學生:這璧原來是誰的?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讓學生正確領會作者對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