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改進案例
一、基本信息
1.學科: 小學語文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學語文
3.年級(冊):小學五年級第十冊
4.課題名稱:將相和
5.課時數:第二課時
二、改進后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含1個多音字“答dā”)及新詞。
2、能給每個故事加上合適的小標題,準確把握每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
3、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體會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能給每個故事加上合適的小標題,準確把握每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體會過渡句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列小標題能力訓練是繼《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和《狼牙山五壯士》之后第三次出現,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但由于本篇課文故事性很強,很多同學通過課外閱讀,在學前已經了解,所以列小標題并非難點。高年級學生閱讀長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比較準確地捕捉重點信息,歸納主要內容還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有必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一寫,在老師和學生都有抓手的情況下,將此環節落到實處。以之為例,訓練學生概括能力,也可以為第三課時復述其中一個小故事做好鋪墊。另外,體會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關系時,需要教師點撥。經調查,本班50名學生中,有27人喜歡學習古代相關作品,43人在學前通過課外閱讀或影視作品已經了了本篇課文內容。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在中國的文學寶庫中,有許多閃耀著璀璨光芒的鴻篇巨著。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便是其中的代表!妒酚洝肥且徊控灤┕沤竦耐ㄊ,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其中的七十列傳記載了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功方面的內容,書中許多經典故事流傳至今,本課便是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而成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9課《將相和》這篇課文。(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擴充學生的文學常識,引起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愿望。】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一)請大家輕聲讀課文,看看本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兩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二)檢測:“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了解主要人物,引發學習興趣!
(三)檢測學生對生字、生詞掌握情況。
1、聽寫本課易錯生字。
2、出示字詞課件:廉 藺 御 缶 瑟
這幾個字容易寫錯,我們在書寫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預設:“廉”易丟里邊的點、撇。“藺”門字框中內容不要寫成三橫, “御”中間一豎到底,中間不要寫成缶,單耳刀不要寫成雙耳刀,由“缶”引出古代另一種樂器“瑟”,并理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同時滲透古代文化知識,激發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欲望,為理解文章打下必要的基礎!
3、對照課件進行修改。
4、選擇下列詞語的讀音。(讓學生進行選擇)
出示課件:答應 強逼 削弱 撞碎 侮辱 膽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據意定音的意識。預設:如果學生讀錯音,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查一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