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改進案例
5、選擇并理解句子中帶點的詞語的讀音。
提問:你能讀準并正確理解句中帶點的詞語嗎?”
出示課件:
①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②課文當中還提到了古代的另一種官職“上卿”,比較上卿與上大夫誰官位高。追問:“你是從哪知道的”
③提問:同為上卿,為什么廉頗說藺相如的職位比他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豐富與魅力。(預設:如果學生回答的非常準確,可以追問:你是從哪知道的?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圖書,或上網查資料學習。)】
6、聽寫本課成語,并思考所寫成語的意思。
7、訂正并講解(課件出示正確答案,并相機指導)
(1)出示成語課件:
(2)理解成語。
預設:理解“攻無不克”
①出示課件:
② 學生思考。
③用手勢表示選擇的解釋。
④說說“攻無不克 ”的意思。
(預設: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可以引導學生,把成語放到語境中,聯系上下文理解成語。)【設計意圖:以本課為契機,激發學生分類積累成語的興趣。】
三、細讀課文,給每個故事加上適當的小標題
(一)提示學法:這篇課文比較長,不容易把握。我們不妨使用學習第三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方法,即:列小標題的方法來學習它。
(二)引導學生回憶列小標題的方法、要求。
【設計意圖:列小標題要求既是學生練習的方法,又是展示評價的標準,體現“放中有法”的理念。】
出示課件
(三)瀏覽課文,想一想本文圍繞兩個歷史人物講了幾個小故事?在每個故事前標上“△”。
學生匯報
(四)默讀課文,列出小標題。
(五)全班反饋。
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所列小標題,依“要求”進行評價,教師相機修改。預設范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六)修改小標題
四、 再次默讀課文,把握每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寫下來。
導語:剛才我們了解了這三個小故事,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小故事的主要內容呢? 請大家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寫在紙上。(提示:寫清你所選擇的那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設計意圖:動筆寫不但使學生全員參與,而且讓互評和師評有了抓手。在動筆之前給予提示,體現了放中有法的理念。另外,著眼于學生的實際能力,利用課上生成資源展示、指導,增加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集體交流
展示三個學生各自總結的主要內容,引導并相機評價學生所寫出的小故事的內容。
互評:大家看看他寫的主要內容寫明起因、經過、結果了嗎?哪部分寫得好?能幫他修改一下嗎?”
根據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做到:要點全(即:說清起因、經過、結果)內容準確,簡潔。
【設計意圖:采取互評,并且大屏幕投影修改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還讓學生準確了解其余兩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為下一個教學環節(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做了鋪墊。】
預設三個小故事主要內容如下:
1、戰國時侯,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換趙王得到的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到秦國,他見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設法把璧要了回來。藺相如完璧歸趙,被趙王封為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