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在教學時,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課文講細講透,讓學生充分了解諸葛亮的才能,學習他。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可以說,這讓我們對全文的理解和對諸葛亮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影響。我們知道,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設計陷害他。那么,對周瑜來說,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諸葛亮完不成任務,三天交不出十萬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關注諸葛亮的一舉一動。眾所周知,諸葛亮雖然堪稱三國時期的第一聰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么,諸葛亮雖然料定魯肅會幫忙,魯肅也確實按照諸葛亮的要求準備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沒有告之周瑜。在這里,我就有疑問了: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軍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三天時間,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飯嗎?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可以說是因為好勝心強。既然要自己勝,則必然要對方敗。所以,周瑜應該是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文中也確實寫到了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那么,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會“無動于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課后,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是蠢才,當初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難,現在明明知道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里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自己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進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爭取得更加優異的教學成績。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 >是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并自嘆不如。課文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研讀主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后,首先讓學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帶著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系上下文學習的方法來學習課文,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孩子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