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寫一組
5.課后安排了3道練習題,第l題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文中有些句子較長,也比較難讀,學生容易把句子讀破。教師要通過范讀給予糾正。第2、第3題要求學生讀課文,談談對小嘎子、嚴監生、王熙鳳的印象,并找出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這兩道題提示了教學本文的重難點。
6.選做題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寫人的文章或書籍,摘抄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緊緊圍繞單元專題安排課外閱讀的內容,目的在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相關鏈接
徐光耀 生于1925年8月,河北雄縣人,1947年畢業于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1953年畢業于中央文學講習所,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家。1983年至1996年任河北省文聯主席、黨組書記。1938 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5年起,做隨軍記者和軍報編輯。1947年在解放區《冀中導報》發表短篇小說《周玉章》。1950年出版長篇小說《平原烈火》。1958年,創作中篇小說和電影劇本《小兵張嘎》。新時期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數明和鶯花》、《望日蓮》和中篇小說《冷暖災星》另有劇本拍攝成影片的共三部:《新兵馬強》、《望日蓮》、《鄉親們哪》。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及同名電影1980年分別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創作一等獎,2000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昨夜西風凋碧樹》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關于《小兵張嘎》 1957年,徐光耀被打成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剝奪軍銜,降職降薪,來到河北保定進了農場勞動改造,過著相當郁悶的日子。而正是在保定,《小兵張嘎》誕生了。回憶起《小兵張嘎》的創作,徐光耀感慨萬千:
“寫文章,一口血噴在桌子上,也是死。決心既下,第一步是先找題材。給自己定個規矩:不管寫啥,一定要輕松愉快,能逗自己樂的,至少能使眼下的沉重暫時放松。這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平原烈火》,其中有個小鬼‘瞪眼虎’,出場時,曾是挺活躍的,可后來被主角擠到一邊去,沒啥事可干,最后只得蔫不唧兒的結束。一位老戰友看了批評說,你怎么把個挺可愛的孩子寫丟了呢?那好吧,現在就把他抓回來吧,能逗我笑的就是他。”
“于是我把平生所見所聞、所知所得的‘嘎人嘎事’,盡力搜尋,桌上放張紙,想起一點記一點,憶起一條記一條,大嘎子、小嘎子、新嘎子、老嘎子,盡都蹦蹦跳跳,奔涌而至。由于我不喜歡自己的老實刻板,從幼年便把嘎子當做楷模,注意多,觀察多,交往多,‘嘎相’儲藏也相對較多,尤其抗日時那些嘎不溜丟的小八路們,竟伴著硝煙戰火,笑瞇瞇地爭先趕來。不多幾天,那具有情節功能的嘎人嘎事,竟拉成一個長長的單子。我把單子從頭細看,加以去粗取精、編排調整,一個嘎眉嘎眼的嘎子形象,便站在眼前了。”
《小兵張嘎》在1958年夏季創作完成。1961年12月刊發在《河北文學》上,1962年出版了單行本。小說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1963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在白洋淀開拍《小兵張嘎》,導演是崔嵬和歐陽紅櫻,影片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小說和電影在1980年分別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一等獎。
吳敬梓 (1701—1754),字敏軒,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別的天賦,及至成年,因為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內幕的大量見識。吳敬梓22歲時,父親去世,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