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教學心得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十一冊第三組的首篇,是一篇精讀課文。教學要達到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說明文的特點和說明方法,還有課文表述的內容。下面是我的一點教學心得體會。一、聯系生活理解說明文
完成預習導入課文后,老師問:“同學們,以往我們學過寫人、記事、寫景的文章。寫人的文章重點是寫人,記事的文章重點是記事,寫景的文章重點是寫景。那么,這篇課文在文體上跟以前學過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1:不同點在于這篇課文重點是寫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
學生2:不同點在于這篇文章打比仿的寫法非常突出。
學生3:不同點在于它給我們介紹了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的知識。
根據以上回答,老師的教學判斷是:學生對說明文顯然沒有建立起明晰的概念,這是教學中生成的問題。于是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展開師生對話。
師:同學們買過農藥沒有?
生:買過。
師:你們買了農藥后,第一件事做什么?
生:看說明書。
師:好啦,大家思考,這篇課文像不像說明書?哪些像?哪些不像?
聽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探尋。
“老師,我看這篇課文很像說明書,《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是說明文!”學生臉上掛滿了發現新知識的喜悅。另一個學生說:“課文中介紹電子計算機用途這部分的寫法,跟農藥說明書很相似。”又是一個發現者。學生繼續發表研讀所得:農藥說明書不打比仿,只列數字……”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教師歸納引導:說明文重點是介紹事物的特點、用途或使用方法的文章,說明的方法有打比仿、列數字、舉例子……
二、采用多種方法探悟文意
1.緊扣重點,尋覓文意。例如,“從‘埃尼阿克號’出生到現在短短幾十年里,計算機已經奇跡般地繁衍了好幾代。”這個句子是理解第一自然段的關鍵。指導學生研讀這句話,重點是讀出兩個短語背后的意思——“短短的幾十年”和“繁衍了好幾代”。按理講,“幾十年”并不算短,如是一個人,這個時間可以從童年長到中年了,可電子計算機是一項改變著世界的重大科學技術,它的誕生標志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如此重大的科技成果,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就繁衍了好幾代,說明電子計算機發展速度快。字面背后的意思被學生讀出來了,文章的段意被讀出來了,扣住重點詞來讀,文意也就被尋找到了。教學至此,我繼續深入引導學生:要理解一句話,首先要知道字面意思,其次要知道字面背后的意思,最后是要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理解。
2.上下比較,進行理解。比較是一種簡單明了的教法和學法,它既能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又能讓學生弄懂句意文意。例如,課文第二自然段講的是電子計算機的作用,有兩個表述近似的語句,理解了這兩句話,作者要表述的內容也就搞清楚了。
a.計算機當然是用來計算的機器。
b.如今的電子計算機早已不單單用于計算。
兩相比較,便可以發現兩句話都是講電子計算機的作用,這應該是作者在本段里要闡明的主旨了?傻谝痪渲v的是六十多年前電子計算機剛剛誕生時的情況,定義的范圍簡單狹窄,后一句講的是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電子計算機“不單單用于計算”,說明電子計算機的用途已經非常廣泛了。
3.抽絲剝筍,層層推進。課文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介紹的是什么叫作“多媒體”。教學中我讓學生邊讀文邊思考,給段落進行分層,歸納層意,分析表達方法,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師生對話,共同體悟文段要講的意思。第一層是講“媒”,我從“中介”入手,結合學生對“媒介”的擁有的生活經驗,進而認識“媒體”(第二層意),又由“媒體”過渡到對“多媒體”(第三層意)的理解。三個層次,三個關鍵詞,遞進式鋪墊,由淺入深,由現實經驗到多媒體的闡述,抽絲剝筍,脈絡清晰。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他們明白了打比仿這種說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