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感 悟 語 言 的 魅 力——《楊氏之子》教學設計大嶺山鎮中心小學 李林
教材簡析: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它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本課是為第四學段的學習搭一個梯子,使學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為順利過渡到中學的文言文學習作一個鋪墊。
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確定依據:本課編排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確定依據: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背誦優秀詩文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3、能根據注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確定依據:本組課文學習目標及文言文的學習規律。)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確定依據:本課的寫作特色及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實際情況。)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確定依據:文言文語言精煉的特點及學生實際理解水平的差異。)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及錄音帶等。
教學過程:
一、趣入新課,引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期待。
(一)古時候有一個九歲的孩子,他能言善辯。有一天,有個客人來拜見他父親,恰好他父親不在家,便故意逗他,他委婉機智地回答了客人。你想知道他怎樣回答客人的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
(二)讀題,釋題。
釋“氏”、“之”的含義。依此類推,李家的兒子就是李氏之子,劉家的兒子就是劉氏之子。(意向:通過知識遷移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明確它們的含義。)
【設計意圖:以故事開頭,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把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來。同時讓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感悟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
二、識記生字,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奏。
(一)播放錄音,學生劃出節奏。
(二)檢查節奏的劃分情況,學生按節奏自由讀文。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