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人教課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
感受語言的魅力——《楊氏之子》教學設計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橋山學校 黃海燕 一、教材簡析:《楊氏之子》安排在人教課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組第10課,第三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包括兩篇精讀課文文言文《楊氏之子》和歷史小故事《晏子使楚》,兩篇略讀課文是劇本《半截蠟燭》和相聲《打電話》。在課文學習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綜合性學習活動,“發現、積累、學習運用有藝術性、有魅力的語言”,還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臺”,它是作為展示小綜合的學習成果而安排的。語文學科本身就涵蓋了大量的語言方面的內容,但是將語言作為一個單獨的專題來學習是這套教材編排中的第一次,可見編者對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這一語文素養的重視程度。《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是一篇文言文,寥寥五十余字,通過孔君平和楊氏之子的巧妙對答展現了精妙幽默的語言,塑造了機智風趣的人物形象。本文是“語言的藝術”這一組的首篇課文,而學生又是初次接觸文言文,因此,學習本課,要讓學生理解古文意思,體會到人物語言的機智風趣,初步感悟文言文的特點,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基本方法。二、教學對象分析:《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首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古今異義、表達習慣不同是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也是學生閱讀理解這篇課文,體會人物語言機智幽默的難點,但相對同類型文本來說還是比較淺顯易懂的,是打開文言文殿堂的敲門磚。教學本組教材,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人物語言的精妙,在語文學習中積累語言。配合本組專題,“口語交際.習作”安排了一“勸說”為主題的模擬表演和寫發言稿的內容,“回顧.拓展”也是僅僅圍繞有關語言藝術和形式的問題,安排了“交流平臺”“日積月累”“展示臺”等項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搜集積累精妙語言。三、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結合注釋理解詞句,了解故事大概內容,讀通課文。(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古今文對照背誦課文。通過情境的創設學會對“……氏”“、未聞……”的遷移運用。(3)情感態度目標創設情境,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對話以及對“未聞”“、應聲答曰”的辨析來會楊氏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他的機智聰慧。四、教學重點、難點: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及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五、教學策略:文言文學習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讀準,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二是讀懂,即讀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三是在讀準、讀懂的基礎上,學習其結構、語言及寫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誦讀是文言文學習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學時,可采用以下這些方法理解文言:①閱讀注釋法(如對“甚、惠、詣、乃、曰、未”等詞的理解);②參考資料法(如閱讀《詞語手冊》、查字典、翻閱工具書等幫助理解);③聯系上下文理解法(如“未設果”可以通過閱讀上下文理解是“楊氏之子”為“孔君平”設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