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文言文教學專題初探——《活見鬼》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2、在第二環節“古今對照、讀懂文意”中,我本著只要學生能在譯文的幫助下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現代文的語言習慣,說出句子的大體意思,不曲解、不錯解就可以了。即不強調字字相對地直譯文言文,也不講解古文中的語法現象。采用同桌合作互動學習,一人讀古文,一人讀譯文,逐句對應著讀,通過提問“見到鬼了嗎?鬼究竟是誰?說了兩個‘鬼’的什么事?這幾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便知學生已初步讀懂了文意。
3、“情境再現、誦讀體驗”是第三個教學環節,也是重點教學環節。會讀和讀好、讀出韻味是兩個不同的層次,怎樣讓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抑揚頓挫呢?顯然,只停留在初讀懂的基礎上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帶著學生好好體驗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讓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說出個性化的感受后才能把古漢語讀得更美。這是一則文言文笑話,因此在教師有目的地情境創設下,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收效甚佳。而活動的形式一是場景表演,一則是言語交際。精彩回放如下兩個片斷:
①情景表演:生讀“有赴飲夜歸者,值大雨。”讀到“擠之橋下而趨”,邊讀邊想,如果把這幾句表演出來,你會怎么演?讀完后,請兩名學生即興表演,其他學生對照古文的意思觀察表演者表演的是否符合文意,最后師生、生生相互評價后再帶著體會誦讀。以讀促演,以演促悟,以悟促讀的“四動”學習方式達成了其有效性。
②言語交際:在學生表演、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夜歸者,與學生進行對話,如在讀完“久之,不語,疑為鬼也。”一句后指一對同桌問:“持傘者,你為何以為你旁邊的同行者是鬼?此時,你是怎樣的心情?”待學生根據文意談出個性化理解后,再帶著情感去讀,學生讀出了當事者害怕、恐懼的心情,讀出了韻味。
4、需要探討之處:
①在親進古典文學的閱讀活動中,我原想孩子們有了誦讀《論語》,閱讀《三國》基礎,語感應該多少有了一些,所以在深入范讀后,并沒有把現成的停頓和重音等符號標識在文中以幫助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原因有二:一是我認為在學生沒有弄懂文意的基礎上硬塞給學生,學生只知要如此讀,而不知為何要如此讀,沒有實際意義,二是想通過學生在讀懂古文之意后,他們自然能做出恰當的停頓。這點在三班學生身上體現較明顯。可能本班孩子還是差異較大,所以學生朗讀的抑揚頓挫之感不覺明顯。
②在指導學生誦讀“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奮力擠之橋下而趨。”一句時,學生能在表演后體會出當事者的心情,但在朗讀中并沒有表現出來,主要是因為時間不夠,缺少了從文字中體會心情再指導朗讀的環節,因此讀得效果就沒有出來。
曾記得: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那么它就無法立足于世界之林。老師們,我們教育孩子要愛國,但愛國不是簡單的一個愛國主義口號,我倡議:熱愛我們的祖國就帶著我們的孩子從熱愛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開始,從學會欣賞老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些燦爛的經典文化開始吧。今天的小學文言文教法也只是初探和嘗試,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我們共同來探索和研究這個專題。